(新加坡訊)24歲女郎經歷心源性休克,入院時心臟功能只剩10%,得靠體外膜肺氧合和左心室輔助裝置這兩台機器配合治療,而國大心臟中心是新加坡唯一採用兩台儀器配合治療的中心。
沒有任何病史的江紫盈(24歲,學生),在4月21日晚餐後突感不適,嘔吐兩次、頭暈目眩,於是立即前往急診部門求醫。
她當晚收縮壓的指數低於90毫米汞柱(mmHg),持續超過30分鐘,經過一系列的檢測後,確診為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江紫盈發生心源性休克,心臟功能一度下滑到10%,得靠兩台儀器支持心臟運作。(受訪者提供)
國大心臟中心心力衰竭及心肌病計劃臨床主任兼心臟內科高級顧問醫生林偉勤助理教授告訴新加坡《新明日報》,年輕病患最常見的便是病毒感染影響心臟而導致心肌炎(myocarditis),只有小部分情況嚴重,才會引起心源性休克,這是一種有致命風險的疾病。
醫生當晚發現江紫盈的心臟功能只剩10%,其他器官都出現衰竭的現象,便立即進行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手術(intra-aortic balloon pump,簡稱IABP)。第二天晚上情況未曾好轉,於是便接上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or,簡稱ECMO),也稱「人工心肺」。
江紫盈心臟衰竭情況嚴重,心臟開始擴張、出現積水,治療團隊在接上ECMO僅僅16個小時之後,再次決定追加植入左心室輔助器(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簡稱LVAD),讓左心室的血流可以流入主動脈。
江紫盈的情況在入院七天後好轉,先取下LVAD,兩天後取下ECMO,隔了幾天才轉出加護病房,入院期為22天。
據了解,綜合治療模式ECPELLA(ECMO加LVAD)在國外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國大心臟中心聲稱是新加坡第一個使用該治療模式的團隊,ECPELLA今年在中心推行,目前已有三名患者受益。

國大心臟中心心源性休克治療團隊:心臟內科顧問醫生古捷揚(左起)、心力衰竭及心肌病計劃臨床主任兼心臟內科高級顧問醫生林偉勤助理教授、心胸血管外科顧問醫生森希爾,以及心胸血管外科高級顧問醫生拉曼兼職副教授。(國立大學醫學組織提供)
國大心臟中心
唯一擁有心源性休克團隊
醫生說,心源性休克治療團隊能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林偉勤醫生說,像是江紫盈這樣複雜的情況,一名醫生很難做出全部決策,他認為不同專業的人可以集思廣益,更好地配合治療方案。
國大心臟中心是唯一擁有心源性休克團隊的公立醫療機構,該團隊接受過為合適患者提供ECPELLA治療的培訓。
林偉勤醫生強調,多數因心肌炎入院的患者情況都比較輕微,中心每年遇到需要藉助儀器的嚴重心肌炎年輕病患少於10名。
媽媽:「沒有考量,做就對了」
鬼門關前走一趟卻毫無印象。
江紫盈只是依稀記得入院之前發生的事,但從死亡邊緣搶救回來的過程,她全無印象。
「我感覺自己像是做了一兩天的夢,醒來才發現過了這麼多天。」
心胸血管外科顧問醫生森希爾(Senthil Kumar Subbian)解釋,病患在植入兩台儀器這段時間會非常不舒服,為了確保病患在治療期間不會亂動,江紫盈在加護病房大多時間都是重度鎮靜的。
江紫盈這期間完全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媽媽姚美芬(49歲,珠寶估價師)憶述,醫生和她討論醫療方案時,根本沒時間思考:「沒有考量,做就對了,要救她就對了。」
目前康復出院兩個多月的江紫盈,心臟功能恢復至30%,飲食和生活習慣仍在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