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個狹小的島國,面積只有美國洛杉磯的一半,自然資源匱乏,卻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經濟強國。這一切的背後,極大程度上得益於高校培養出國家人才的教育體制。
在被疫情籠罩的2020年,新加坡位列世界人才排行榜(World Talent Ranking)第九位,全球競爭力排名第一。
並且,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顯示,新加坡中學生的國際化素養優越,即全球課題的掌握、跨文化溝通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在27個參與國家和地區當中排名第一。

圖片截取自網絡
如此光芒耀眼的成績,讓新加坡教育成為了諸多國家爭相效仿研究的對象,也引起競爭從小學開始的教育環境被詬病「雞血」和「焦慮」。
那麼,將不同成績的學生放置進不同的「快慢班」的分流機制,會帶來怎樣的後果?新加坡的教育改革,將走向何方,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從幾部反映新加坡教育現狀的紀錄片說起……

這裡的教育「不要公平」
當一個國家的教育部長、前任國防部長,坦然地面向媒體鏡頭,表示自己並不認為所有學生都應該接受「同等教育」之時,倡導教育平權的人們,可能會覺得這人腦子短路了。
然而,這一幕卻真切地發生在央視拍攝的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中。彼時,新加坡教育部長、同時也是上任國防部長的黃永宏就說,「並不是每個出生在新加坡的孩子,都要接受大學教育」。



圖片來源於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因為在新加坡,「大學」作為「精英教育」的代名詞,僅僅開放給最優秀的一小撮學生;
而無論怎麼學都考不出好成績的學生,則應該認命,安心在職業技術學校度過學生生涯,畢業後,到社會上靠手藝謀份差事。
每個人,都應該待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里。

圖片來源於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這也正是延續了幾十年的教育分流制度。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新加坡的「小升初」幾乎有著和東亞國家「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整個新加坡十二三歲的孩子將用小學畢業後的一場考試,決定未來二十年的人生走向。

圖片來源於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成績最牛的精英學子,將升入直通車課程項目(Integrated Proramme,IP),享受大量政策上的幫助,比如不用選拔考試、課程與名校接軌等。這意味著小學畢業之後,一隻腳就已經跨進了最強高等學府的大門。
水平尚可、但沒那麼「精英」的,則會進入快捷流學校(Express Stream),用四年正常的學制,學完中學的科目。
成績在中等偏下的學生,將被分進普通學術學校(Normal Academic),無論你樂意不樂意,都得讀五年才能從中學畢業,也就是比普通的四年學制,多花上一年。
而那些學渣中的學渣,就只有被直接送進普通技術學校 (Normal Technical),在那裡,最高的目標無非就是順利畢業,然後順利找到一份體力勞動的工作。

圖片來源於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黃永宏認為,考試與分流,恰恰是新加坡教育得以獲得巨大成功的關鍵。
它是一種高效的篩選機制,通過層層選拔,找到全國最聰慧的學生,再通過制度性傾斜的優質資源和機會,將這群本就底子極好的苗子,培養成活躍於上流社會的精英。
那些不是精英的普通人呢?他們也會在適合自己的教育層次中發揮專長,做個踏踏實實的普通人。而為了證明新加坡教育「因材施教」的正確性,他還談到了兩個例子。

圖片來源於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伊莎貝爾順利通過了「小六會考」,即決定命運的小升初考試,但兩個A、兩個C的成績,讓她與前兩個層次無緣,最終就讀於普通學術學校(Normal Academic)。
就讀小學期間,伊莎貝爾一直就被師長認為學習速度慢、不夠自信,考不上比較好的層次,也讓伊莎貝爾的父母頗有些無奈,但成績已經出來了,除了接受,別無選擇。
圖片來源於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但進入了五年制的普通學術學校以後,比四年學制更為緩慢的教學進度,反而讓伊莎貝爾變得如魚得水。她在學校里的表現依舊稱不上優異,但確實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
伊莎貝爾的父母似乎已經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女兒這輩子都不可能是考上名校的精英,在中等偏下的層次里做個普通學生,也挺好。

圖片來源於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兩次都沒通過「小六會考」的哈姆卡,是比伊莎貝爾水平還要差的學渣。
對於小升初,哈姆卡和家人都已不抱希望。

圖片來源於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確定了職業技術學校路線的哈姆卡,不再學習讓自己感到頭痛的數學,而開始充分挖掘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優勢——比如參加划龍舟比賽一直取得第一,正是因為自己有著充沛的體力、良好的協作能力與出色的領導力。

圖片來源於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在得知自己能夠進入還不錯的職業技術學校——工藝教育學院以後,哈姆卡高興極了。在他心裡,學習能力差但動手能力強的自己,一定能在這所學校里開拓一片天。

圖片來源於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伊莎貝爾和哈姆卡兩個學生的例子,可以說是生動反映了新加坡分流制度的「優越性」。
也有新加坡教育專家援引數據表示,在實施分流的這些年裡,各個層次的輟學率均大幅降低,無論是直通車課程項目、快捷流學校,還是普通學術學校、普通技術學校,學生們完成各自學業的幾率接近100%。

圖片來源於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用一次考試將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分流,然後提供不同水準的教育資源與發展道路,「因材施教」,似乎是一種美好的制度。
新加坡的教育水平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備受矚目,也說明這一套以學業能力為唯一標準的教育系統,的確是在起作用的。但這樣看似完美的教育體系背後,是否存在瑕疵呢?
圖片截取自網絡

當「分流」帶來的是隔閡
在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中,伊莎貝爾和哈姆卡兩個孩子雖然都在各自的教育層次中過得不錯,但你會發現,他們身上缺少激情。
那是一種相信自己可以突破框架的鬥志,以及一種竭力跨越鴻溝的希冀。
他們身上都沒有。


圖片來源於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深的「認命」。小升初考試之前,尚可挑燈夜戰、為未來搏一把,但當成績已成定局,他們似乎都接納了自己身上被貼上的標籤——「中等生」、「差生」。
分流結果一旦確定,本身就不易逆轉。
對此,素來大力推崇分流教育機制的黃永宏,也會略帶尷尬的笑意承認道:
「它也是有些副作用的……比如歧視。」

圖片來源於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黃部長總結得沒錯,當分流的觀念日漸深入人心,一條「直通車學生>快捷流學生>普通學術>普通技術」的鄙視鏈,自然成型。
更糟糕的是,連學生自己都接受了外界給自己劃分的等級,他們安於現狀,不求突破,只求在自己所在的教育層次中,走完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