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病疫情暴發前,林清培會帶領學生走出國門,以種樹的方式,讓學生反思發展與自然保護的衝突。2019年,林清培就帶領大二學生去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進行體驗式學習之旅,與當地護林員一起種植了超過218棵樹。
46歲的林清培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嶺景寄宿型學院的講師。在他的求學時代,教師的教學模式大多循規蹈矩,只局限在課室里教授知識,當年唯獨生物教師帶他走出課室,做田野調查、收集標本,這使林清培深受啟發,執教18年以來一直堅持貫徹體驗式教學。
「我最難忘的經歷是在我中三的時候,我的生物老師帶我們去林厝港附近的紅樹林,在泥土裡抓蟲子、找樹葉,然後學習如何辨認它們。這樣的教學方法讓我更容易理解和記憶知識點,也讓我覺得學習不是件枯燥的事。」
冠病疫情暴發前,林清培會帶領學生走出國門,以種樹的方式,讓學生反思發展與自然保護的衝突。2019年,林清培(圖右一)就帶領大二學生去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進行體驗式學習之旅。旅途中,他們與當地護林員一起種植了超過218棵樹。
他近期在設計新課程時首次融入「從農場到餐桌」的概念,讓學生用五周的時間到農場和小販中心等地點自主挖掘食物課題,進行體驗式學習。
主題為「喂飽一個國家」(Feeding the Belly of a Nation)的新課程,主要研究我國的飲食文化、小販文化、食品安全等飲食課題,是在國大去年更換通識課框架後,應運而生。
據林清培統計,學生們最喜歡去牛蛙場、牧羊場和城食花園(Edible Garden City)參觀。他說:「不少學生是第一次去農場。這無疑加深了他們對我國飲食文化多方面的理解,例如牛蛙在被端上餐桌前,是如何繁殖、加工和銷售的。」
通過參觀小販中心,班裡的外國學生深入學習釀豆腐的歷史、㗝呸店的發展等本地課題,也更能欣賞我國的小販文化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林清培說:「我的目標是讓學生們對課程知識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進而關心飲食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