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年度社會價值觀調查,「怕輸」仍居第一。
調查:新加坡最普遍社會價值觀是什麼?
根據新加坡最新出爐年度社會價值觀調查:要求2000名受訪的新加坡人從100多個詞彙中,選擇10個最能貼切形容新加坡社會當前狀況,進一步了解新加坡人如何看待自己、社會與職場態度。
根據調查結果,「怕輸」是新加坡人最多挑選的社會價值觀,其他依序是「投訴」、「競爭」、「物質主義」、「教育機會」、「指責」、「以自我為中心」、「照顧年長者」、「高效率醫療體制」。
值得注意的是,「怕輸」還曾在2012年、2015年,以及剛剛過去的2018年,共3次蟬聯新加坡最普遍的社會價值觀榜首。

新加坡文字工作者陳士銘說:「新加坡面積不大,人口稠密,這也導致身為東南亞樞紐位置的新加坡工作競爭激烈。」
他指出,新加坡父母多半不希望小孩輸在教育的起跑點上,大多數學生從幼稚園階段不僅開始學習各項才藝等課程,小學與中學生更面臨嚴格考試製度競爭。
他強調,這項調查結果反映新加坡的普遍社會價值觀,「怕輸」看似負面,卻也代表大多數新加坡人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積極奮鬥努力的實質意涵。
怕輸精神
Kiasu是閩南話里的一個詞,Kia的意思是「擔心、害怕」,su是輸掉,所以Kiasu就是「驚輸」,意思就是「怕輸」。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政策學習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資深研究員梁振雄博士將Kiasu解釋為是一種倖存本能。

「新加坡人永遠都牢記一定要自力更生,靠自己,要未雨綢繆,那種一定要爭先的心理已經成為新加坡社會精神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新加坡人不願錯過機會,被落下。
新加坡人自己也開玩笑地說,在自助餐上他們會把別人擠開,盤子裡的食物總要堆得滿滿的。
在美食街吃飯,他們會一邊買飯,一邊占位——用一包餐巾紙或一把雨傘占據餐桌,於是有了一個新加坡英語chope占位。
不少新加坡人決意保持怕輸精神
一位有一對4歲大雙胞胎的年輕母親梁女士,詢問她現在是否所謂的「怕輸家長」仍然存在,她說,「當然,我就是一個!」
做母親之前她曾想,將來一定不給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施加壓力。但有了孩子之後,情況就變了。
「孩子才6個月的時候我就開始尋找好幼兒園,」她說,「我還給兩個孩子報了英語班,並雇了一位中文私教。」
「我意識到我必須盡一切努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生活。在一個競爭如此激烈的國家,我可不願讓我的孩子落在別的孩子後面。」她承認孩子落在別人後面會讓她更有壓力。

「怕輸」看來並不是Instagram一代人的不願錯過任何機會的「社交控」,而是深深植根於新加坡人心中的一個信念——只有成為最棒的,你和你的國家才能倖存與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