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 網絡上有人打著律師事務所或金融服務公司名義,以協助受害者追回騙款的幌子來行騙,新加坡警方證實這是最新的詐騙模式,指今年1月至今,接獲至少29起案件,損失至少120萬新元。
不法之徒冒充律師和反詐中心,在面子書等不媒打廣告,聲稱能為受害者追討回被騙的款項。有膽大之徒甚至聲稱受僱於新加坡政府,有的則用中國講述罪案的電視節目手法來錄製宣傳片段,企圖令人信服。
馬來西亞一家曾被冒用名義的律師事務所,列舉多個涉案主頁和網站,並聲明律師事務所與它們沒有關聯。
這家名為 「Lowand Partners」的律師行在網站中聲明,該法律事務處不會要求透過自稱為律師事務所的員工或代理人或代表的個人或公司,將資金轉帳到任何第三方帳戶。
律師事務所呼籲民眾保持警惕,不要成為電話或電子郵件銀行詐騙的受害者。
此外,該律師事務所還列出逾20個冒用其名義的網頁或主頁,其中有6個網頁稱地址在新加坡。

騙子盜用他人影片來取信受害者。 (面子書截圖)
《新明日報》在面子書搜尋時,發現至少有6個類似的主頁,有者聲稱能協助追回被網絡詐騙的資金,有者則聲稱能協助追回投資被騙的錢。
其中有一個頁面註明是和新加坡的非政府組織「全球反詐聯盟」及6大銀行合作,利用自動化機器人流程(RPA)成功避免70億損失。 此外,網頁也聲稱追回率高達90%。
這些頁面大多是在近期才成立,有者甚至只成立不到3天,他們有的使用私人名字,或是法律網等籠統的名字,且全都屏蔽留言功能,避免被網友揭發。
新加坡警方前日發文告指出,騙子會冒充為律師事務所或金融服務公司,透過電話、短訊或電子郵件聯繫受害者,聲稱能協助追討回因被詐騙或投資而損失的資金。此外,受害者也可能因為在社媒上看到相關的廣告而聯繫騙子。
當雙方取得聯繫後,騙子就會指示受害者透過銀行轉帳、加密貨幣或虛擬信用卡預付款項,並稱這是行政程序。
此外,騙子還會要求受害者提供銀行憑證、金融卡、信用卡的詳細資料或是一次性密碼,並使用這些資訊來存取受害者的帳戶。
騙子也會要求受害者下載AnyDesk等遠端存取軟體,該軟體允許騙子在下載後存取受害者的設備及其銀行帳戶。
受害者往往在發現資金未能按約定追回、無法聯繫上騙子、或透過官方管道向銀行或警方查詢時,才會意識到自己被騙。
新加坡警方呼籲民眾謹慎對待聲稱能協助追回詐騙損失資金的線上服務或網站,也可以透過https://eservices.mlaw.gov.sg/lsra/search-lawyer or-law-firm/,以查看該律師行是否有在新加坡法律服務管制局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