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粉可用豆漿!了解興化美食典故 弘揚傳統文化

興化美食文化節將會售賣豆漿炒米粉和其他特色小吃。(圖:曾琬瑜)
經濟炒米粉,在本地司空見慣。用豆漿來炒的,就屬興化米粉。在本地首屆興化美食文化節上,還有其他30多道興化美食,希望通過了解典故,弘揚傳統文化。
本地媒體昨天(12日)受邀出席興化美食文化節開幕儀式,《8視界新聞網》記者在場與攤販了解一些莆田特色美食背後的故事,並通過表演感受文化魅力。

公眾林玉鳳(右一)說,她吃過豆漿炒米粉後也想在家自己嘗試烹煮。外形像紅龜粿的興化紅團餡料與紅龜粿大有不同。(圖:曾琬瑜)
豆漿也能炒米粉?
據記者觀察,現場的興化美食有30多道,鹹食有滷水鮑魚串、九轉粉腸串、紫菜海蠣酥、炸頭水紫菜、海蠣餅等;甜食則有興化印糕、興化地瓜餅、京糕等。
值得一提的有兩道菜:豆漿炒米粉和興化紅團。
首先,本地人吃慣的經濟炒米粉,應該很少能吃到用豆漿來炒米粉。攤販告訴記者,豆漿炒米粉的由來源自於古時候的人因為窮困,所以早上會將隔夜的豆漿弄熱後,倒入米粉,做出一道豆漿米粉湯當早餐。
之後,演變成用炒的方式來炒干米粉,一般會在爆香蒜頭後加米粉炒香,再倒入豆漿蓋上鍋蓋燜煮,直到米粉吸收豆漿的湯汁即可。最後加上紫菜、花生、酸菜等配料點綴。
現場受訪的公眾都表示,沒想到豆漿能炒米粉。70歲的林玉鳳說,她是興化人,但是第一次知道豆漿炒米粉,她想試試看在家拿豆漿來炒米粉。
她說:「可能不用興化米粉,因為很短、很碎的感覺,不怎麼美觀。我也會加一點紅辣椒給它有點顏色。」
73歲的林玉彩品嘗後則略嫌炒米粉吃不出豆漿的香味,或許是豆漿本身味道不強烈,可能在家炒的時候能多加一點豆漿。
另一道特色美食是外形長得十分像本地紅龜粿的興化紅團。粿裡頭所包的餡料與紅龜粿大有不同,餡料是帶皮的綠豆沙,吃起來較有口感。
攤販說,紅團主要是在過年過節、喜事如結婚生子、元宵節等大日子必吃的甜點,有團團圓圓、紅紅火火、大吉大利的寓意。
兩名受訪的公眾陳女士和王女士都說,她們沒有吃過帶皮綠豆沙餡料,口感很新鮮獨特。

復茂肉餅是一道甜食。(圖:曾琬瑜)
另外兩道美食則是擁有百年歷史的復茂肉餅和莆田海鮮滷麵。
製作復茂肉餅的老闆郭繼光說,他是復茂餅匠第四代傳人,店裡售賣的復茂肉餅有129年的歷史。
他說:「這道甜餅是當地人外出打工時拿來當點心吃。久而久之,變成地方特產和禮品 ,若家有喜事或中秋節就會吃這個餅。」
隨著現代人對健康有所講究,過去三年,他特別調整餡料的砂糖含量,將糖分比例減少六成,所以吃起來就不會太甜。
另外一道莆田海鮮滷麵則是莆田每一家餐館一定會有的特色美食,家家戶戶也會烹煮的料理。

國防部長黃永宏今天出席開幕儀式。(圖:曾琬瑜)
國防部長也愛興化美食
為弘揚興化傳統文化,新加坡莆仙同鄉聯合會首次主辦「興化美食文化節」。民眾從今天(12日)至17日能到烏節路義安城廣場參與活動。
這場為期六天的文化饗宴,旨在讓公眾對底蘊深厚的興化傳統文化與飲食習俗有更好的認識。
國防部長黃永宏今天出席開幕儀式,並在台上致辭。他分享自己逢年過節都會吃興化美食。
「興化美食已成為我成長中最日常的一部分,是家常菜。我的父母都是興化人,他們一生都用這個語言溝通,母親也經常準備興化美食。新年初一早上我們都會享用她烹煮的興化面線。」
他說,雖然母親已經過世了,但是她母親教會女傭煮麵線,所以他現在還能吃到那碗面線的味道。

現場有來自莆田的藝術家和表演者。(圖:曾琬瑜)
莆田表演者來新表演
現場除了有各式各樣正宗的興化風味美食、主辦方也專程邀請在莆田當地的藝術家與表演者前來表演。同時也在場內展出莆田木雕、家具與手工藝品等。
來自莆田的表演者包括:南少林寺的武僧團,以及聲譽卓著的福建省莆仙戲劇院的戲曲演員。
莆仙戲則是活動的一大亮點,這一源遠流長的藝術形式,起源於唐宋時期,自其劇目《踏傘行》於2023 年中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首演之後,此劇種便在中國獲得了更廣泛認可。
當時參與春晚演出的兩位演員吳清華和黃艷艷,在現場表演《踏傘行》。
另外,曾在《中國達人秀》表演的繪畫藝術家黃鳳榮也在會在現場演畫。
資深書法家朱文洪、俞映紅和黃加芳,則會在現場揮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