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巨頭之一: 中國內地最大的通信服務供應商
龍通集運

專業中國👉新加坡集運:
龍通集運就是一家專業做中國👉新加坡集運公司,抓住了近年很多新加坡人喜歡從中國網購的需求,廣受本地小夥伴好評。
像其他常見的中國品牌,某幸、某騰、某龍坎...也在新加坡多了起來。
近期新中兩國宣布30天互免,也會有越來越多中國品牌「伺機出動」。像本地金管局將與中國銀行開展「數字人民幣」。
一部手機就能搞定匯款、轉帳、消費,也在衝擊著新加坡人的消費習慣。

這些以物美價廉為特色的中國品牌是不是會讓新加坡變得越來越「中國」?
新加坡會越來越「中國」嗎?
新加坡!!!
咱們先看中國品牌入駐所帶來的一些直觀變化。

語言教育 #新加坡講華文的人越來越多了#

新加坡是多種族國家 通用語言是英語 但現在小到幼兒園 大到大學,中文成了必修課 一位在新加坡的俄羅斯爸爸直言 自己的女兒從3歲就開始學中文了

「因為在本地就算是坐電梯 大家都是用兩種語言交流的」 「幾乎都是英文和華文一起講」

在新加坡的家長 也經常給孩子找華文補習班


工作&就業 #新加坡工作要求越來越高#

海底撈的「科目三」其中爭議點就是 有跳舞才藝的店員跳得好能月入過萬

圖源:見水印
這樣做是不是會讓僱主拔高工作要求 掀起一股「卷」風 按目前的新加坡工作來看的話 基本要會一些基礎中文


圖源:網絡一些招聘崗位,僅示意用

物品價格 #新加坡人越來越愛中國製造#
新加坡物價貴出了名 經濟實惠的中國貨自然就成了新選擇

圖源:小紅書用戶歐亨利結局
被問及怎麼看中國製造 本地小夥伴表示:「價錢最重要」 「新加坡很多都是中國製造」




價格上的競爭會促使商超壓縮或轉型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入駐新加坡 本地零售業要想生存下去 那也不得不進步起來了~
這是一些直觀變化,至於新加坡會不會因此變得更「中國」,只有在本地生活的小夥伴們最能感受到了。
新加坡本就有一個「怕輸文化」,來自閩南語,意思是害怕失敗。

如果中國品牌入駐帶來一些「卷」,椰友們覺得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