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加坡發布的年度人口簡述顯示,新加坡的總人口已達到604萬人。這一增長主要由非居民人口推動,從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非居民人口增長了5%。與此同時,移民人數雖然保持穩定,但略有上升。新加坡作為全球商業中心的持續實力以及高水平的城市宜居性,也成為了技術工人尋找工作機會和安全生活環境的理想之地。
圖源:CNA
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新加坡面臨著如何容納不斷增長人口的挑戰,城市規劃者和思想家一直在尋求解決方案,旨在有限的空間內容納更多人。與紐約、倫敦等城市一樣,新加坡因其強勁的經濟和充滿活力的城市環境,人口持續增長。
提高城市密度 而非更加擁擠
在大多數城市,關鍵解決方案是增加城市密度,即在相同面積的物理空間內容納更多人口。然而,高密度並不等同於擁擠。以Pinnacle@Duxton為例,這個項目在僅2.5公頃的土地上容納了近8000名居民,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320,000人,是大多數住宅區的三倍多。相比之下,大巴窯占地800多公頃,居民數量為105,000人,每平方公里約13,125人。
圖源:FACEBOOK
儘管Pinnacle@Duxton的人口密度較高,但其轉售組屋的需求依然旺盛,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該項目的設計特色,如空中花園和社區空間,創造了綠色和娛樂空間,確保了高密度環境下的宜居性。在其他公共住房項目,如Bidadari和即將推出的Bayshore中,也採取了類似的設計策略。
除了高密度住房,新加坡還通過混合用途開發項目來減少擁擠感。例如,Kampung Admiralty項目將公共住房、商業空間、社區公園和醫療保健設施融合在一起,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環境,減少了他們前往城市中心的需求。
混合用途開發項目減少擁擠感
混合用途的開發模式允許城市規劃者在同一塊土地上滿足不同需求,從而更高效地利用土地。此外,填海造地也是新加坡應對人口增長的重要策略。這不僅包括從海洋中填海造地,還包括將現有未使用的空間轉化為其他用途。
圖源:FACEBOOK
例如,Pinnacle@Duxton的建築師通過在高層建築中建造空中花園,實現了「在空中開墾土地」。地下空間同樣具有巨大潛力,如Bidadari Estate的地下配水庫。市區重建局的娛樂總體規劃強調了回收未使用空間的重要性,如將空甲板和高架橋下的空間用於娛樂用途。
綠地和娛樂設施遍布社區和住宅區,有助於打破高層生活的視覺單調,為居民提供新的休閒空間,減輕擁擠感。即使新加坡不斷發展,通過創新的城市規劃和空間復墾,仍能保持其宜居性和舒適性,在高密度的城市中,新加坡展示了如何做到人口稠密而不擁擠。
創新的城市規劃和空間復墾以保持宜居性
新加坡作為一個土地資源有限的城市國家,必須在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的同時,保持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適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新加坡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創新的城市規劃和空間復墾措施。
圖源:CNA
新加坡政府通過提高城市密度來容納更多人口。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注重在高密度環境中創造宜居空間。例如,Pinnacle@Duxton項目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了高人口密度,同時通過空中花園和社區空間的設計,確保了居民的宜居性。
新加坡政府積極推動混合用途開發項目,將住宅、商業、公園和醫療設施等功能融合在一起,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環境。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減少了居民對城市中心的需求,從而降低了擁擠感。
新加坡政府還重視填海造地策略,通過擴大陸地面積來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這一策略不僅包括從海洋中填海造地,還包括將現有未使用的空間轉化為其他用途。例如,Pinnacle@Duxton項目的建築師通過在高層建築中建造空中花園,實現了「在空中開墾土地」。
在土地有限的情況下,新加坡政府還注重回收未使用空間,將其轉化為綠地和娛樂設施,這些空間不僅為居民提供了休閒場所,還有助於減輕擁擠感。市區重建局的娛樂總體規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強調了回收空甲板和高架橋下空間的重要性。
新加坡政府通過創新的城市規劃和空間復墾措施,成功地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納了不斷增長的人口,同時保持了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適性。在這個過程中,新加坡展示了人口稠密的城市如何做到不擁擠,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未來的發展中,新加坡將繼續探索更多創新途徑,以應對人口增長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