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企」要把屈臣氏賣給馬粑粑,小屈以前也是首富的家產
曾經有鍵盤俠說,新加坡是一個非常喜歡富翁的國家...也是一個受富翁喜歡的國家...
但在國家裡有一個很牛掰的國企,而這個國企旗下有家企業叫屈臣氏和首富非常有緣...
有點暈,資本主義國家有國企?

(圖:來源自網絡)
今天就說說這家國企,其實之前小圈兒就曾說過這家國企,現任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就是這家國企的掌門人——新加坡淡馬錫控股
被認為是「可以主宰新加坡的經濟命脈」...
當然,何晶夫人馬上就要卸任主席職務了...
而屈臣氏正是在淡馬錫控股手中,不過淡馬錫控股目前正考慮以3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手中10%的屈臣氏股權。潛在的」接盤者「可能是馬化騰叔叔騰訊或者馬雲粑粑的阿里...

(圖:來源自網絡)
在今年一月,淡馬錫在收到一些收購意向後,正在研究如何處置屈臣氏的股權,部分出售貌似是個可行方案。
而屈臣氏是非常有首富緣滴...
兩馬現在可謂是輪流坐著亞洲首富的寶座,今天你的明天我的...
而最早的時候,它是老牌亞洲首富李嘉誠的家產...

(圖:來源自網絡)
屈臣氏是李嘉誠長江和記旗下連鎖企業,也是全球最大的連鎖經營體系之一。
早在2013年底,就有傳言說屈臣氏準備在2014年上半年於香港,倫敦兩地同步上市,集資最多780億港幣,當時屈臣氏的整體估值,在1920億港幣到3120億港幣之間。
但在2014年3月21日時,長江和記毫無徵兆地忽然宣布,由淡馬錫認購屈臣氏控股24.95%股權,收購價格為440億港幣。
折算下來,此次交易屈臣氏整體估值僅為約1770億港幣,大幅低於市場對屈臣氏的估值區間,讓群眾大跌眼鏡。
而在那個時候屈臣氏門店過萬,不僅是李嘉誠的和黃核心資產之一,也是業績貢獻第一。
上市既能進一步釋放價值,也可以讓李嘉誠財富再創新高。並且,當時香港、新加坡和英國,都在爭取成為這份優質資產的上市地點。

(圖:來源自網絡)
當時媒體是這樣評論的——
短短半個月,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的屈臣氏集團上市驚現大逆轉,引入淡馬錫堪稱「閃婚」。
2014年3月21日,和記黃埔突然宣布,向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出售零售旗艦屈臣氏24.95%的股權,涉及資金440億港元。
當日,李嘉誠罕見召開記者會,公布將優先考慮2-3年內分拆屈臣氏於香港和新加坡兩地上市,由於程序複雜,決定放棄在倫敦上市。出售交易預計在4月中完成。
談及這筆世紀交易,李嘉誠形容整個洽談過程「快得不可思議」(粵語原話:「快到離曬譜」)。
他表示和淡馬錫一見如故,雙方對彼此的商業模式有很深的認識,非常高興能和淡馬錫建立策略聯盟。至於傳聞有中資洽購屈臣氏,李嘉誠回答:「買賣不能只看價錢,合作夥伴也很重要。」

(圖:來源自網絡)
為何是淡馬錫?
「是我們主動聯絡的淡馬錫,整個交易談判過程非常順利。如此大規模的交易在極短時間內達成,相當不容易。」李嘉誠對贏得淡馬錫這個「新夥伴」非常高興。
而對淡馬錫來說,440億港元的投資規模,是該主權基金迄今為止最大的單一海外投資。交易宣布後,淡馬錫投資部總裁謝松輝第一時間發表評論說:「屈臣氏擁有非常成熟的管理團隊和頗具價值的零售網絡,又處於增長期。投資零售業是抓住亞洲中產階層激增和經濟轉型的重要策略,與淡馬錫所堅持的長期投資目標不謀而合。」
他表示,繼續看好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復甦中的歐洲市場。這解釋了淡馬錫何以斥巨資入股屈臣氏。
長和系再次出售資產,難免又惹來撤資議論。
對此,李嘉誠反問:「我賺外國人的錢派發給香港股東,這還算撤資?」
他重申,無論長實還是和黃都是國際大集團,商業決定沒有特別的地域考慮,不希望今後再看到類似討論,不排除在未來12個月內繼續出售旗下資產。

(圖:來源自網絡)
屈臣氏誕生於1828年,在1841年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後,屈臣氏也隨之遷入香港。在19世紀末,已經有超過30家門店。1966年,屈臣氏被和記黃埔洋行收購。
1979年,在當時的華人首富,滙豐董事包玉剛的協助下,李嘉誠接手了和記黃埔,隨之拿下屈臣氏。
在李嘉誠的治理下,屈臣氏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隨之進入內地市場。
2000年後,屈臣氏開始大舉海外併購,把商業觸角伸向全球。目前在全球24個國家都有門店,總數達14400家,年銷售額過千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呼嘯而來,李嘉誠敏銳地察覺到抄底良機。2010年,他加速抄底,步步為營,成為英國最大的單一海外投資者。
與此同時,為應付龐大的資金需求,李嘉誠開始大規模套現香港和內地資產。每年僅一次大宗資產交易的多年慣例被打破,到了2013下半年,更是達到一月一賣的頻率。
於是,在李嘉誠在大舉進軍歐洲的2013年,很多香港人認為,李嘉誠看淡兩地經濟,正加速撤走資產。
這才有了上面提到的那句話和那次記者招待會,要知道這個首富一向很低調...
不管怎麼說,屈臣氏真的很有首富緣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