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的一個島國,面積700平方公里,國家就是一個城市。中醫藥在新加坡有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人群基礎,新加坡現有中醫醫療部門包括中醫院,中醫診所,中藥店開設的中醫診堂約一千多家。雖然中醫師、中藥師目前尚無醫師或藥師的法定地位,但只發符合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的「醫藥法令」即可在商業部門註冊後執行中醫中藥業。據統計,每年到中醫藥門診就診的人次占新加坡全部門診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新加坡全國共有三千多名中醫,以使用針灸為主。近年,新加坡與中國內地中醫藥界開展了廣泛合作,如新加坡中醫學院於2001年開始與南京中醫藥大學合辦5年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2006年起與廣州中醫藥大學合辦7年制中醫學士學位課程;南洋理工大學生物科學系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合辦中醫課程等。為提升教師陣容,很多學院還以長期或短期的方式,從中國內地聘請多位專家教授前來授課,大大提高了當地中醫藥的教學水準。聘請的專家授課內容涵蓋中醫﹑中藥﹑護理﹑針灸﹑藥膳,以及獸醫等,涉及大專﹑本科﹑碩士﹑博士等不同層次。這種靈活的辦學方式,很適合新加坡的國情與市場的需求。

新加坡的人口中,70%是華人,中醫藥的文化傳統在新加坡有深厚的影響,中醫藥的使用在這裡有廣泛的民眾基礎,特別是中老年華人大多對中醫藥有所依賴。新加坡比較潮濕,苦於腰腿痛的病人很多,他們喜歡找中醫扎針灸﹑吃湯藥。在當地,中藥店﹑雜貨店﹑大超市出售的涼茶和很多甜品都是以中草藥為原材料製作的,主要用於清熱解毒,祛暑除濕。在日常保健方面,當地人喜歡用枸杞、黨參、山藥、黃芪、地黃、白朮、茯苓、西洋參、雪蛤、燕窩、三七等滋補品;八珍湯、四君子湯等補益劑也很暢銷。
新加坡現有華人200 多萬,因此具有穩定的國內中藥市場。又因其地處世界商貿中心,國際交流頻繁,而成為活躍的中藥轉口貿易中心。
新加坡各大中城市均有數十家中藥店以及數家中 藥批發貿易公司,由此可見中藥貿易的興旺發達。該國藥占有較大的國內國際中藥市場,中藥貿易也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國中藥店多為家庭藥房,店面不大,但老闆大多精通中藥、懂得中醫,店內設有製藥小作坊,外聘坐堂醫,因此當地居民偶感時邪或身罹小恙則徑去中藥店,稍作諮詢即取藥服用。
藥店計量不用公制,中國舊制老秤更為常用,醫生處方標明錢、兩即可。藥店主人取藥認真,計費時棄去尾數零頭,以贏得病人好感,爭取老主顧、回頭客、當地流行食療,自配藥膳。無病也去中藥房,選購參、芪、杞子、冬蟲夏草等補藥加入家禽野味,煲湯常飲,可健體強身。
公元14 世紀,華人就在新加坡種植與銷售中草藥,明代鄭和下西洋時也從東南亞帶回乳香、沒藥、血竭、檀香、丁香、胡椒等藥材,可見該國的中草藥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公元1862年,僑商劉金榜創辦中藥店「萬山餞」,進行小量的中藥粗加工。1926年胡文虎創辦中藥廠,名為永安堂,生產萬金油、輕快水之類中成藥。1930年該國中藥店200家,批發貨錢11家,1958年新加波中醫師公會舉辦的「中國醫藥展覽」已有地產草藥100餘種;70年代已有中藥店700多家,80年代後期,中藥店達1000餘家,月前新加坡有數十家小的中藥加工廠,但多數中藥飲片與中成藥來源於中國大陸和港台地區。
新加坡90年代中期從中國進口中藥材占中國中藥材出口量的12%,占東南亞地區進口中國藥材總量的65%。1993年,新加坡向中國出口中藥材7噸,金額為170萬美元,平均單價是我出口藥材價格的80倍。
2004 年中國和新加坡醫藥貿易達5。4億美元,其中對新加坡出口2.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6%。西藥原料藥和醫療器械占了60%以上,農藥的出口也達到14% 的份額,同比增長43%,醫藥敷料出口大幅下降,中藥材的出口也有小幅下降,提取物出口略有增長。而中國中藥的整體對新加坡出口比重很小。
新加坡有中醫藥店、診所1000餘家,建有多家社團、研究機構,如「新加坡中醫中藥聯合會」、 「中藥工會」、「中藥出入口商公會」、「新加坡中醫師工會」、「中華醫藥」、「針灸研究院」等。但中醫師、中藥師在新加坡無法定地位,只可進行商業註冊開私人診所。值得重視的是,新加坡是東南亞第一個向中國出口中成藥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