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到新加坡都會發現,很多老人一把年紀了,本該在家裡面享受天倫之樂,卻還要辛苦工作。
可事實上,這在別人嚴重覺得辛苦的工作,對於大多數新加坡老人來說都並不是累,反而覺得這樣可以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加有意義。
事實上,很多新加坡老人之所以可憐,不是因為他們老了還要繼續工作,反而是因為兒女的「不在乎」,例如:最近新加坡國會上,不少議員分享的真實故事,聽了之後真的覺得句句扎心!
案例一:申請經濟援助,卻被孩子責備

一個新加坡老人申請了經濟援助之後,被孩子們發現。孩子們不但沒有表示要更好地照顧她,反而責備她說為什麼不改變生活方式。其實,老人的生活一點都不奢華,孩子們這樣的回應,相信每一個老人家聽了都會傷心。
老人說,他的兒子叫她,要是經濟拮据的話,那就吃白飯加醬油就好了。
案例二:為女兒賣掉房子,結果無家可歸

一對老夫婦只有一個獨生女兒,他們將她撫養成人,當女兒準備要結婚的時候,他們將自己的組屋賣掉,把錢都給了女兒,好讓她能夠買上自己的房子。
當時,老夫婦認為女兒之後會接他們一起過去住的,可是並沒有。最後他們為了女兒賣掉房子,反倒是自己無家可歸了。
事實上很多新加坡的老人也有這樣的狀況,為了孩子奉獻了自己的財產與積蓄,結果自己一無所有,孩子們連贍養費都不給。
案例三:有病,卻不能用保健積蓄

一個老人患有糖尿病和心臟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來維持身體健康。然而,他每年只能從保健儲蓄拿出400元來給門診費用,自己還要另外掏出800元現金來支付藥物。
可是,他的保健儲蓄戶裡面一共還有超過5萬5000元的積蓄,而他自己覺得,他不可能活得那麼長的命,而且這筆錢如果不能用來支付藥物,他很有可能會因為不夠錢買藥而引起併發症。
另外,如果他是死於糖尿病或者心臟病的話,他這筆錢就將會毫無用處,所以….
案例四:把父母帶到療養院中,真的好嗎?

有一名議員的朋友,曾經找過幾家療養院,不過他每次都發現,那裡的老人看上去都特別傷心,讓他看了很不忍心。
因為在療養院裡面,雖然他們有基本的照顧,不過沒有人在意他們想要什麼,他們也沒有辦法追求自己想要的社交生活或等等,換句話說,他們過得還可以,但是他們已經沒有了尊嚴。
案例五:照顧父親之後,與父親的關係才開始變好
還有議員用自己的真實案例來說話。他表示自己的父親之前就患有失智症,不過當時家裡人都不知道,而他的記憶力開始逐步衰退,有時候有的問題會重複提問,而且還開始變得脾氣暴躁。
回想這件事,議員認為是他與自己的父親關係不太親密,要是關係比較好的話,可能問題會更早被發現。
直到這名議員第一次給他父親換尿布,洗澡等等的親密接觸,他才發現父親生病之後身體的一些變化。通過陪他看醫生,喂他吃飯,議員的目光才真正慢慢地真的放在父親身上。這才意識到,他們的關係開始變了,變得更親密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父母們在我們成長的路上付出許多,老了就算沒有大富大貴的生活,但是起碼作為兒女,關心父母是我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