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洋理工團隊成員以及他們的機器人和建築結構
雖然我們已經看到可以製造全尺寸混凝土結構的3D印表機,但是這些設備的巨大尺寸可能使它們難以在建築工地安裝。 新加坡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替代方案,以移動機器人的形式共同完成這項工作。
這些輪式機器人在南洋理工大學創建,每個機器人都配備了擠出濕混凝土的軟管臂。 它們由構建項目的計算機地圖引導,其算法將它們之間的工作分開,使得它們在移動時不會相互碰撞。另外,計算機確保在結構的不同部分相遇的點處以重疊圖案施加混凝土。 如果這些部分各自由單個機器人作為完整單元列印,然後簡單地沿著連接邊緣與混凝土「粘合」在一起,則它們將不會恰當地彼此粘合。

到目前為止,這兩個機器人已經3D列印出一個尺寸為1.86 x 0.46 x 0.13米(6.1 x 1.5 x 0.4英尺)的混凝土結構 ,不過現在還不可以進到這個結構裡面。 雖然他們只花了8分鐘建造,但還需要再過兩天硬化,一周之後才能達到應有的混凝土強度。

「我們設想一個機器人團隊,可以運送到工作現場,列印大塊混凝土結構,然後在部件印刷後繼續進行下一個項目,」負責該項目的助理教授Pham Quang Cuong說。。 「這項研究建立在我們從開發機器人到自主組裝宜家椅子所獲得的知識的基礎上。但這個最新項目在規劃,執行和更大規模方面更為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