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顯示,本地六種常見精神疾病的患者平均每人每年需額外花費近4000元,導致我國每年用於精神疾病的開銷預計達17億元。
這是新加坡首次針對精神疾病造成的經濟負擔或社會成本得出研究結果。這六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包括嚴重抑鬱症、一般焦慮症、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強迫症、濫用酒精和酒精依賴。
研究顯示,患有這些常見精神疾病的人每人每年需在應對精神疾病方面額外花費4619.3元。考慮到年齡、性別、種族、婚姻狀況等社會人口因素,以及將精神疾病、社會人口變量和身體健康狀況之間的相互影響造成的開銷排除在外之後,這些患者平均每人每年的額外花費為3938.9元。
而在本地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常見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為13.9%,這意味著我國在醫療資源開銷與生產力損失方面的花費每年可達17億元。
以上研究數據來自2016年啟動的第二次新加坡精神健康調查結果,該研究由心理衛生學院、衛生部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展開,由衛生部與淡馬錫基金會資助,調查內容包括本地常見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及其相關因素、不同精神疾病的治療差異以及本地成年人的求助行為。
心理衛生學院醫療研究委員會副主席麥蒂麗蘇巴瑪寧(Mythily Subramaniam)副教授表示:「當我們身體不適或使用醫療資源時,都會產生由衛生系統或社會承擔的費用,而額外費用指的是患者因某種特定健康狀況而產生的額外花費。我們的研究重點是常見精神疾病患者的額外費用。」
該研究在2016年至2018年期間對6126名參與調查者進行面對面的訪問。除了確定本地常見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和患者的求助行為,該研究還收集了受訪者在訪談前3個月的醫療資源利用情況、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包括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疼痛、癌症和糖尿病,以及社會人口學信息。
研究主要通過直接醫療護理、中長期護理服務、間接醫療費用,以及缺勤或減少工作量而導致的生產力損失四個方面,確定額外成本。
造成精神疾病患者額外費用的主要因素是直接醫療護理和生產力損失,分別占比54.8%和43.8%。生產力損失方面,患有精神疾病者每年因缺勤或減少工作量而導致的損失分別為1091.6元和931元,這一數據比沒有精神疾病者的597.9元和302.9元要高得多。
心理衛生學院研究部首席生物統計學家艾迪曼西亞·本·阿卜丁(Edimansyah Bin Abdin)說:「研究表明無論是直接醫療成本還是生產力成本損失,精神疾病都對我們的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實際成本可能要比17億元更高,因為該估算中還未包括親友照顧患者的支出、藥物、就業支持計劃、其他社會服務以及失業相關的經濟損失。此外,我們的研究分析僅調查了本地六種常見的精神疾病,而未包括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疾病。」
麥蒂麗蘇巴瑪寧副教授說:「新加坡常見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從2010年的12%上升到了2016年的13.9%。從全球趨勢來看,未來很可能還會增加,進而給社會帶來更高的額外成本,因此需要加強預防、早期治療和輔助支持服務。」
她也補充:「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去污名化工作對早期干預至關重要,而恰當的護理與使用經證明的作業方式將有助於管理醫療保健成本的使用。注重職業康復和工作場所的心理健康支持可以幫助減輕生產力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