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野生動物保育集團正在和中國有關當局商討,讓大熊貓凱凱和嘉嘉繼續留在我國。不過剛出世的大熊貓寶寶則確定將於兩歲時送返中國,參與熊貓繁殖計劃。

大熊貓寶寶目前成長得很好,公眾預計要等至少四個月後才有望在展區看到它的身影。
野生動物保育集團首席生命科學官兼副執行長曾文豪獸醫博士前天(8月26日)在記者會說,與中方的商談正在進行中,希望凱凱和嘉嘉能在我國多生活幾年。他雖然沒有透露更多詳情,但提到嘉嘉會負責照顧幼崽直到它至少兩歲。
曾文豪說,到那時,大熊貓寶寶已獨立。他指出,當初規劃和建造大熊貓展區和休息區時,集團已將「產房」和「幼兒房」考慮在內,因計劃之一就是要繁殖大熊貓,「我們缺乏的是容納另一隻大熊貓的額外設施」。
他也提到,凱凱和嘉嘉能在我國待更久,兩年後會再次嘗試讓它們交配。
野生動物保育集團獸醫事務組助理副總裁亞伯拉罕·馬修醫生說,嘉嘉已到中年,幾年後會步入老年期。要是可以,他們希望繼續讓嘉嘉繁殖,但會諮詢中國的專家。「很多動物一生都能繁殖,至於這對它們是否是好事,我們必須非常小心地處理。」
大熊貓通常在五六歲時達到性成熟,繁殖期可延續到十五六歲。凱凱和嘉嘉下個月將分別迎來14歲和13歲生日。這兩隻大熊貓2012年抵新,2015年首次交配。嘗試了七年,嘉嘉終於在本月14日誕下大熊貓寶寶。
幼崽約四個月大才進展區
曾文豪說,嘉嘉是個「超級媽媽」,表現出很好的母性本能,照顧幼崽的能力不斷加強,大熊貓寶寶也成長得很好。獸醫團隊因此決定讓幼崽留在嘉嘉身邊,四到六周後才將它帶出接受健康檢查。換言之,暫時還無法確定大熊貓寶寶的性別。
曾文豪透露,集團會按華人習俗,在大熊貓寶寶百日前為它取名,並將在確認幼崽的性別後,公布更多命名活動的詳情。「基本上,新加坡可以為大熊貓寶寶取名,但需要和中方溝通。他們的重要考量之一是避免和其他大熊貓重名。」
根據保育集團提供的影像,大熊貓寶寶的「黑眼圈」已經越來越深,等到四至六周大時,它的眼睛就會慢慢睜開。
曾文豪說,大熊貓寶寶預計三個月大時才會邁出第一步。「直到它腳步比較穩,四肢能控制得比較好之前,我們都不會讓它進入展區……或許要等到至少四個月大才有可能。」
從嘉嘉生產前至今一直陪在它身旁的飼養員鄭婷妮說,嘉嘉現在的精神比較好,沒有剛生產後那麼累。「大熊貓寶寶發育得很好,肚子鼓鼓的。這顯示嘉嘉把它喂得很好,幼崽的排泄也很正常。」
她笑說,飼養員雖已告訴凱凱它已為人父,但它顯然沒什麼概念,仍對食物比較感興趣。
從前天開始,保育集團每天會在YouTube頻道播放「產房」的閉路電視錄像畫面,讓大家觀看嘉嘉和大熊貓寶寶的情況。
凱凱和嘉嘉來新加坡的安排,始於2009年新中兩國建交20周年,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訪新期間與我國總理李顯龍,共同見證新加坡野生動物保育集團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簽署10年大熊貓保育合作研究項目。
曾文豪指出,嘉嘉此次能成功受孕,順利產下幼崽,中國的大熊貓專家提供了很多援助,甚至和本地團隊24小時守候,隨時解答獸醫及飼養員的疑問。
記者:鄧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