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館辦學校

2023年04月14日   •   4104次閱讀

早期的華族會館,因為移民的大量湧入應運而生,會館照顧這些血緣或地緣的鄉親,扮演著時代的使命。大多會館都熱心教育,創辦學校,尤其戰後初期失學少年眾多,有些甚至天天在路上遊蕩生事。會館辦學校,給他們上學讀書,教他們好好做人,留下了春風化雨的功績。

怕孩子變文盲,會館興辦學校

最早辦學校的是福建會館,1849年辦了崇文閣,1854年又辦萃英書院。崇文閣在直落亞逸街天福宮左殿,後來成為崇福女校;萃英書院則建在當時在廈門街。

步入20世紀,會館辦學校一間又一間,一時風起雲湧。1905年應和會館創辦應新學校;1906年茶陽(大埔)會館辦啟發學校;同年義安公司辦端蒙中學;寧陽會館辦寧陽學校。

▲應和會館1905年創辦的應新學校

▲「啟發」是茶陽(大埔)會館的學校

會館創辦的學校都在會館內,大多冠以會館名字,如三水會館叫三水學校,三江會館的是三江學校。但也有一些會館,校名與會館名不同,如永春會館辦的鼎新學校,安溪會館辦作人學校等。我年少時住在海南街一帶,常到美芝路找親友,總聽到廣西暨高州會館辦的三和學校傳出的朗朗讀書聲。

1960年代,到大坡的東方戲院看戲,經過岡州會館時也會聽到讀書聲。岡州會館辦的學校,1929年叫岡州義學,沒收學費。1945年經濟蕭條,籌款艱難,開始向學生收一元五角的學費和五角雜費,改名岡州學校。1950年後學生越來越多,岡州會館還開辦了夜校。

▲當年在牛車水的岡州學校

一些宗祠或公會也很熱心辦教育,如保赤宮陳氏大宗祠1889年辦的保赤學校(毓蘭書室),豐永大公會辦的南同小學,惠安公會的惠僑夜學和惠群學校等。

新加坡獨立後,由於環境改變,許多會館創辦的學校,因為學生人數日漸減少,一間間停辦,有些則改為政府學校,如從經禧路的山崗搬到西海岸的啟發學校,已改為政府學校了。

現在還是會館旗下的學校,包括福建會館的道南、愛同、崇福、南僑中小學與光華;興安會館的宏文;福清會館的培青和義安公司的義安小學(原義安女校)、義安理工學院(原義安學院)和義安中學。

▲福建會館1915年創辦的崇福女校,也是新加坡最早的華文女校

昔日的海南人學校,也有十多間,都是海南先賢出錢出力所辦,現在只剩育英中學和培群小學。

芽籠14巷那時有快樂學校,是一群在快樂世界的舞女創辦。她們看到戰後許多孩子在馬路上無所事事,到處打架鬧事,於是找快樂世界老闆李玉榮支持,創辦快樂學校,學生讀書不必學費還送課本和筆墨。

道南帶頭收各籍貫學生

早期的華校,宗鄉觀念極深,廣府人辦的養正學校,只收廣府人的子弟,潮州人辦的學校,只收潮籍學生,客家人的「啟發」與「應新」,收的是客家人的孩子,同樣的,福建會館的道南學校,也只收福建人學生。學校的老師以家鄉話教課,校長也是同鄉。

▲1940年的道南學校

這種「宗鄉觀念深厚」的現象,到1916年開始打破,帶頭的是陳嘉庚。那年,陳嘉庚出任道南學校的第三任總理,他強烈反對辦教育分籍貫,他在道南的董事會議上說,幫派的隔膜一定要打破,道南不能只收福建人學生,應該敞開大門歡迎各籍貫的學生。此言一出,萬山響應。

道南這時的教課媒介語,也從過去的福建話改為華語,學校開始聽到華語的朗朗書聲。校長這時由湖南籍的熊尚父擔任。師資方面,陳嘉庚費盡苦心請蔡元培在中國推薦好教員,於是從1916年起,湖南、湖北、河北、江蘇、廣東與浙江各地的教師源源而來。這些來自外省的教師都講華語,來道南執教沒幾個月,華語便在學校流行起來。可以說,陳嘉庚百年前已在推廣華語。

在亞米尼亞路70年的道南學校,1982年搬去馬林百列新校舍,在歷史長河裡有過幾十位校長,其中一位是著名書法家潘受,他是1935年到1939年的道南校長,昔日道南門口的道南學校四個字,便是他的墨寶。

道南學校成立於1906年,最早的校址在現在橋北路的霸打鞋廠,那時叫道南學堂,開校校長是馬征祥,首任學校總理是吳愛珍。

著名的慈善家李光前小時候在道南念過書,他讀的是甲班,成績與操行等方面都很好,常被師長讚賞。曾擔任過華中校長的何葆仁博士,前財政部長鬍賜道的父親胡載坤醫生,都是道南的學生,可見道南出了不少人才。

三合之路:從大家庭到學校

公立三和學校在美芝路467號,是三和會館辦的學校。三和會館是廣客兩幫聯合的同鄉組織。一邊是廣西省,一邊是廣東省的高州,廉州二府,三地毗鄰,語言風俗接近,加上先輩當年南來謀生走的是相同的路途,於是組成大家庭,成立了三和公司。1891年,三和公司正式註冊,改名(高廉桂)三和會館。

有了會館,為了子弟的教育問題,成立了三和學校。學校就在會館內,樓下和二樓是課室,學生最多時有200人。

▲三和學校當年在美芝路

三和學校1946年創辦,首任校長是吳蕙貞,她的兒子張道昉是個作家,曾是《聯合早報》和《聯合晚報》的副總編輯。

1957年,三和學校得到政府的全額津貼。1968年三和會館與學校被徵用,會館繼續存在,學校因學生人數越來越少,不久便走入歷史。

愛同學費如同膠行情

愛同學校的創辦人汪嘉謨,是大坡文達街美以美宣道堂的牧師,他為什麼辦一間不是教會的學校呢?

1990年,我為寫《根的系列》,訪問了愛同的前校長許鍾祜(1952到1972年)。他說,牧師汪嘉謨熱愛教育,擔心當時的華族移民沒有書讀、變成文盲。他辦的愛同,分文不收,就是想讓大家多讀點書。

汪嘉謨牧師1912年創辦愛同學校,校名取自「博愛大同」里的「愛同」兩字。校址在大坡文達街美以美宣道會樓上,首任校長是道南教師許濟候。汪牧師在辦校心愿達成後,功成身退,把教育的重擔交給許濟候。

愛同學校的費用全靠商家支持,商家的支持度有視於當時膠價的起落行情。膠價上漲,學校財政自然沒問題,膠價跌落,老師的薪水和學校的屋租都成問題。

1917年,當時人稱「馬來亞錫礦大王」的林推遷是愛同的董事經理,這年歐戰爆發,膠價大起,林推遷又是怡和軒俱樂部的會長,到處是商界的朋友,於是他出面為愛同籌到一筆基金,買下直落亞逸路的三層樓店屋作為校舍,又購置翠蘭亭附近的一些房屋,作愛同的校產。

本來,林推遷還想在翠蘭亭建愛同新校舍,和人才輩出的養正學校在一起,後來因建築費沒著落而作罷。

1920年膠價猛跌,原本大力支持愛同的董事,紛紛表示有心無力。愛同最後不得不賣掉翠蘭亭的校產,才能勉強維持下去。1923年林推遷病逝,陳嘉庚繼任愛同的董事總理,愛同又重見曙光。

前校長丁明正說,陳嘉庚到愛同後,一次次慷慨解囊挽救愛同,愛同因此成了福建會館的學校。愛同能有今天,陳嘉庚功不可沒。

戰後,愛同在絲絲街租了顏永成英校的舊校舍,改成10間課室,一個辦公室,一個禮堂,還有一個運動場,開辦愛同分校,招收大批日治時期失學的青年。這個比總校還大的愛同分校,在1962年被當局收回,愛同分校成了歷史名詞。

▲在直落亞逸時的愛同學校

1956年,福建會館大廈落成,愛同和崇福兩間福建會館的學校,同時搬入會館的新校舍上課。愛同在直落亞逸街的舊校舍,成立崇福女校的分校。

1981年,愛同學校搬去宏茂橋三道,有了一個永遠的家,前校長丁明正有一次對我說,愛同創校時,校址在美以美宣道會樓上,搬到宏茂橋三道後,對面是美以美教會,真是無巧不成書。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8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5130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446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