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顯龍:當前中美都有很大可能從最壞角度去解讀彼此的行動和意圖,這將給雙方、本區域和世界帶來嚴峻後果。(取自早報網)
(新加坡訊)中美之間深度的戰略不信任有可能螺旋式升級,全球廣泛的科技分岔和供應鏈分裂也完全可能出現。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當前中美都有很大可能從最壞角度去解讀彼此的行動和意圖,這將給雙方、本區域和世界帶來嚴峻後果,其中一個潛在燃點是南中國海。
《聯合早報》報道,李顯龍在第41屆東協峰會上發言時因此強調,東協應該倍加努力構建穩定和有建設性的區域架構。
東協能否維持作用和信譽,取決於成員國保持團結和維護東協核心地位的政治意志,「成員國應合作,避免本區域分裂。」
他指出,世界目睹了地緣政治緊張和大國對抗的加劇。俄羅斯今年2月入侵烏克蘭,明顯違反國際法,直接打擊《聯合國憲章》核心精神,無視對所有國家都至關重要的主權、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原則,並造成許多人不幸喪生。
他說:「我們應繼續敦促參戰各方和大國找到快速與和平的解決方案。」
他強調,中美之間深度的戰略不信任有可能螺旋式升級,全球廣泛的科技分岔和供應鏈分裂,完全可能出現。
他說,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兩國也很可能對彼此的行動和意圖做最壞的解讀,給雙方、本區域和世界帶來嚴峻後果。
一個潛在燃點是南中國海。李顯龍認為,東協應繼續堅持維護航行與飛行自由,堅持爭端應按國際法,尤其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和平解決。
東協也應繼續致力同中國磋商《南中國海行為準則》,以儘量降低意外和事態升級的機率。
他強調,東協成員國不想要選邊站,而是要和所有各方形成相互重疊的「夥伴圈」,並確保所有外部各方是基於東協自身的優勢和這些條件來與東協接觸。
東協也須對外部夥伴保持開放和包容。李總理說,《東協印太展望》(ASEAN Outlook on the Indo-Pacific)代表東協的共同願景,即我們的夥伴應以有助本區域增長和穩定的方式與東協接觸。

東協領導人在合照後走下舞台。左起是泰國總理巴育、李顯龍、越南總理范明政、柬埔寨首相洪森、印尼總統佐科、汶萊蘇丹波基亞,以及他身後的寮國總理維帕萬。戴口罩者是會場工作人員。(取自早報網)
繼東協峰會後,東亞峰會星期天(11月14日)也在金邊舉行,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總理李克強將在峰會上碰面。目前有18個參與國的東亞峰會,也展示東協如何聚集大國一起討論事態發展和深化合作。
李總理透露,東協正在提升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中國等國的自貿協定,並與這些國家探索新的合作領域,如數碼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能源。
美國和印度今年也將把與東協的關係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加上現有夥伴澳洲和中國,與東協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國家將增至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