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街頭演奏傳統樂器 古今中外樂曲展現文化魅力

本地藝術家將不常見的中國傳統樂器帶上繁華街頭,演奏古今中外的知名樂曲,在愉悅公眾的同時,發揚這些罕見樂器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同樣心態對待街頭表演和售票演出
44歲的古箏老師蔡淑萍八年前就獲得街頭藝人執照,今年5月街頭表演恢復後重新申請執照,目前每周上街演奏一次,每次時長約三個小時,遇到公定假日和學校假期會增加次數。
她的表演地點並不固定,能在國家藝術理事會的電子服務平台預訂到什麼地點,不管是鄰里還是商業區,她都欣然前往。
蔡淑萍接受《8視界新聞網》採訪時表示,她對街頭表演和在售票的舞台表演一視同仁,每次上街不僅身穿禮服,演奏用古箏的價值也在3000元以上。她還購買音響、混音器和話筒,並請助理來協助演出,以呈現最佳效果。
「不管人多還是少,觀眾很熱情,演奏都會有滿足感。我把街頭當作演出的平台,就像是在舞台上一樣,既可以提升技藝,又可以愉悅他人。」

公眾欣賞蔡淑萍彈奏的古箏樂曲。(圖:受訪者提供)
迎合公眾喜好演奏樂曲
蔡淑萍通過觀察公眾的類型,再配合節日和慶典,挑選樂曲來迎合他們的喜好,有時也會學習新樂曲。
「鄰里的公眾年紀較大,我會演奏華語和粵語的樂曲,比如說鄧麗君的歌曲,還有熱門電視劇的歌曲。國慶期間演奏愛國歌曲,中秋節就演奏和月亮有關的歌曲。如果遇到公眾點歌,我如果會就彈給他們聽;如果不會,我之後會自己準備。」
她發現,烏節路一帶的外國遊客比較多,克拉碼頭的年輕人比較多。67歲的街頭藝人李志群也有同感。
李志群擅長演奏中國傳統樂器笙,5月起幾乎每天晚上都到烏節路威士馬廣場和義安城外「報到」。
他的曲庫龐大,每次會準備50首至100首樂曲,以西方音樂為主,外加一些中國傳統樂曲。
「我吹的比較多的是浪漫感性的曲子。如果遇到點歌,而且有背景音樂,那我就可以吹奏,比如說《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月亮代表我的心》。這些曲子可能每晚要吹奏兩到三遍。」

李志群在威士馬廣場外吹奏笙。(圖:受訪者提供)
街頭獻藝不是為錢 更在意公眾的認可
蔡淑萍和李志群都有本職工作,前者是中小學課外活動古箏教練,後者自己經商,比起街頭表演時收到的小費金額,他們更在意公眾的認可。
蔡淑萍每次在街頭表演通常能收到300元,遇到節慶時,公眾給予的小費可能達到四位數。
「有人可能會覺得街頭賣藝是為了賺錢,但是我覺得能掙到基本開銷就行。當街頭藝人,並不是街頭賣藝,我不是為了錢,而是希望把文化發揚出去。」
音樂無國界,蔡淑萍也發現,很多非華族的公眾和不會說華語的遊客都非常支持她的演奏。有人頂著烈日駐足欣賞長達三小時,有人送來食物和飲料,也有人轉帳數百元表示讚賞。
她就希望通過自己的古箏表演,能吸引更多人來欣賞和學習華族文化。
李志群平日每天能收到幾十元到100元不等的小費,假期和節日最多能收到200元。
他說:「印尼、韓國、日本還有中國的遊客都很喜歡。有觀眾會豎起大拇指給我『點贊』。有些人要給錢,我跟他們說,不需要給,沒關係,不用給錢。我很隨意,這只是賺一點外快。」
近四分之三街頭藝人滿意平台
國家藝術理事會高級司長(藝術參與拓展)黃麗燕回復《8視界新聞網》詢問時表示,藝理會今年3月推出街頭表演電子服務平台,並向街頭藝人收集意見。
「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這個平台幫助他們更好地規劃時間表,介紹自己,並獲得了更多在不同指定地點表演的機會。」
黃麗燕指出,街頭藝人此前只能在執照有效期內在分配到的五個固定地點演出;有了這個平台,他們可以選擇到全島70多個地點演出。平台採取抽籤制度(ballot system),確保更公平地分配受歡迎的街頭表演地點,比如烏節路一帶。
李志群就適應了需要上網抽籤搶旺地。「起初不太會使用這個平台,但我跟其他街頭藝人學習,學一下很快學會。十幾個旺地需要抽籤,不一定能抽到。即使抽到了,如果遇到下雨,那麼也不可以演出。」
蔡淑萍則建議藝理會考慮限制每名街頭藝人每個月預訂旺地的時長,讓其他人有機會在更多人潮面前展現自己。
目前,平台還處於初步測試階段,藝理會將繼續監測使用情況,以便在必要時做出進一步的改進。
黃麗燕說:「我們將繼續與街頭藝術表演團體、場地合作夥伴和有關當局接觸,探討藝術如何為建設一個獨特的城市作出貢獻,使國人和遊客都能感受到我們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