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公共運輸領域目前聘請2萬2000人,這個勞動力隊伍會在2025年增加4%。政府下來會同業者合作,讓員工學習新技能,包括如何駕駛以及為電動巴士進行保修,或藉助數據分析讓地鐵更可靠。
新加坡交通部長易華仁3月13日宣布推出2025年陸路交通產業轉型藍圖,新加坡政府希望通過這份藍圖,協助業界克服人手短缺以及去碳化等方面的挑戰,打造出可靠及可持續的陸路交通領域,並確保相關人員為未來做好準備。

在藍圖下,新加坡將致力達到三大目標,包括:建立可應付未來的工作隊伍、打造可持續而且堅韌的陸路交通業,以及通過創新與科技發展可靠、具成本效益的交通系統。
新加坡目前的陸路交通勞動力隊伍超過10萬人,包括地鐵和巴士車長、工程師以及點對點載客司機。其中,公交領域取得了增長,2018年至今有約1000個與地鐵相關的新工作崗位。裕廊區域線和跨島線等新地鐵線啟用後,可製造多800個崗位。
隨著科技進步、業界數碼化,一些崗位的職責會改變。陸路交通管理局將同全國交通工友聯合會(NTWU)及公交業者合作,提升鐵路員工的技能,讓他們學會使用數據和統計分析技術等新技能,以及進行系統狀況監測,以提高效率和生產力。2020年至今,已有超過2900名工人通過鐵路人力發展計劃提升了技能。
到了2030年,新加坡的公共巴士車隊一半會是電動巴士,新加坡巴士學院也同巴士供應商、高等學府、全國交通工友聯合會和巴士業者合作,設計清潔能源巴士的相關培訓課程,分批培訓巴士車長和技工。巴士車長和技術人員下來會陸續學習如何駕駛以及為電動巴士進行保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