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通脹就是錢不值錢。
貨幣發行量應當等於市場價值總量除以流通次數,假如一個國家只有三個人,A種水稻,B種小麥,C養豬。
A花兩塊錢買了B的面,B把從A賺來的兩塊錢去買了C的豬肉,C又把從B賺來的兩塊錢去買了A的米,所以市場總價是6塊錢,但是流通了三次。所以實際上只需要印2塊錢,多印就會引發通貨膨脹。
整個社會也是這樣子,一個國家,有造自行車的,有造汽車的,有種水稻的,有搞銷售的,有生產麵粉的,有伐木的,有開礦的,有造飛彈的,有搞金融的,還有辦教育的。算出這些東西一共有多少價值,然後算下會流通多少次,就是貨幣發行量...簡單理解的話就是這樣。
所以這個過程中,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可能會發生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個中性詞,並不存在好壞,通脹可能會導致經濟發展也有可能導致經濟下滑。

(圖:來源自網絡)
新加坡上個月的核心通脹率則上升到3.3%,創十年來新高。整體消費物價指數年比則上升5.4%,升幅同今年3月份持平。
新加坡貿工部和金管局稱,核心通脹率上升,是因為食物、零售及其他貨品的價格,以及電費和煤氣費都上漲;而四月份的整體通脹率持平,主要是因為私人交通成本的通脹率放緩,抵消了核心通脹率的漲幅。
按個別項目來看,上個月通脹率漲幅最大的是電費和煤氣費,年比上漲19.7%;其次是食品價格,漲幅擴大到4.1%;住宿成本漲幅排名第三,年比達到3.9%。

(圖:來源自網絡)
加上經濟增長緩慢,有經濟專家認為新加坡經濟可能可以避過滯脹風險。
新加坡最後一次是在1970年,因油價上漲而產生滯脹效應,全年通脹率}飆升到約30%。而隨著俄烏衝突進入第三個月,外加目前的高利率,對經濟將是一大重挫。
經濟學家詹達說:「國內生產總值正在增長但增長率已經下降,所以我們還不處於停滯狀態。我覺得新加坡很有可能可以避開滯脹,但若美聯儲大幅加息將對新加坡帶來附加效應。」
目前新加坡勞動力市場緊張,金管局收緊貨幣政策讓新元升值,以協助緩解輸入性通脹壓力。

(圖:來源自網絡)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總理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訪問時警告——
各國採取激烈措施,抑制通貨膨脹,加上各經濟體之間缺乏合作,可能導致全球陷入經濟衰退,難以實現軟著陸。
各國在冠病疫情期間,推出各種配套刺激經濟復甦,而歐美一些國家在經濟明顯復甦後,仍出於政治考量,繼續推行經濟刺激措施,導致通脹飆升,加上烏克蘭戰爭暴發後,食品和能源供應被打亂,使通脹惡化。
全球過去數十年發生了多次這類同通脹相關的經濟衰退,各國必須採取措施,抑制通脹,否則將成為棘手問題。

(圖:來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