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組屋發展史
二 組屋設計
三 獅城租房攻略
獅城生活必備:新加坡住房攻略
一、組屋發展的故事
新加坡人口中,有超過八成住組屋,這當中有九成,擁有所居住的組屋。在政府推行「居者有其屋」政策下,新加坡人的擁屋率非常高。不住組屋的人,一般住在各類私人住宅,例如有地洋房、排屋、私人公寓等。
要了解新加坡人的生活,走進組屋區或許是最好的方法。但在進入組屋區之旅之前,先來簡略看看新加坡組屋的發展史吧。
大刀闊斧
解決屋荒

在建屋局於1960年成立之前,由英國殖民地政府成立的新加坡改良信託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是負責發展公共住房的單位。
1

改良信託局1930年代起
在中峇魯建設公共住房
在現在的中峇魯(Tiong Bahru)地區,可以看到一批低層住房,與高樓政府組屋很不一樣。它們外觀獨特,散發著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這便是新加坡最早的一批公共住房,由改良信託局自上世紀30年代起所建設。中峇魯靠近牛車水,當時在此興建公共住房,正是為舒緩牛車水人口過於稠密的問題。
新加坡於1959年取得自治權後,自治邦政府成立建屋局,大刀闊斧解決屋荒問題。建屋局也接手改良信託局在女皇鎮(Queenstown)開發新加坡第一個衛星鎮的工程。
新加坡時任總理李光耀的目標,是在五年內建好五萬個組屋單位。現已80多歲的建屋局第一位建築規劃師曹福昌說,建屋局當時關注的是如何在照顧到質量,以及時間和財務預算都有限的情況下,一年建造一萬個組屋單位。當時縱觀全球,沒有任何國家做過同樣的事。
居者有其屋

最初,組屋是出租給人民的。1964年,政府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向人民出售組屋。
為協助更多人擁屋,政府在1968年允許人民以公積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儲蓄,支付組屋首期款與每月的分期付款。這項措施加上歷年陸續推出的各類津貼計劃,大大提高了新加坡人的擁屋率。(註:公積金是新加坡一項強制性社會保障儲蓄計劃,由雇員與僱主各按雇員薪資的特定比率,將錢納入公積金,作為雇員醫藥費、住房貸款與退休金等用途。)
由建屋局直接出售的組屋,獲得政府大量津貼,因此只供新加坡公民購買。在住滿規定年限後,組屋能夠在二手市場轉售,符合條件的永久居民,只能購買這類轉售組屋。
組屋類型多樣化

建屋局在成立首10年里,只興建一房式至四房式組屋單位。1970年代開始有面積更大的五房式單位(比四房式多一個飯廳)。在下來的數十年里,隨著人民經濟條件與人口結構的變化,組屋的類型與設計也相應變得多樣化,以滿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具體案例:1980年代,推出空間更寬敞的公寓式組屋;1995年推出私人公寓規格、但價格較便宜的執行公寓;由於人口逐漸老齡化,1997年,為長者推出小型公寓;2005年推出由私人發展商設計、興建與銷售的「私人組屋」。組屋的設計已不再單調,有的甚至能媲美私人公寓。)


了解新加坡組屋發展的故事之後,下期翼新將為大家介紹獅城不同風格的住房,以及實用的租房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