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作為新加坡的國父,為了國家的生存與發展,一直周旋在大國與強國之間,尋找出路。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他他一手將新加坡帶上了富強之路。這足見其,有超強的治國能力!不過即便是這樣的牛人,有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會讓我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譬如,李光耀曾說:「我慶幸是英國殖民新加坡,對於他們的離開,我們心懷感恩!」當我第一次看到這話時,心裡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就是那種你被人家欺壓了一輩子,人家走了之後,你不僅不痛恨他,反而以他欺壓你為榮,並且還感恩人家對你的欺壓。

當然了,李光耀之所以會慶幸是英國殖民新加坡,有2個方面。第一,英國人給他們留下了英語,而英語是世界上運用最為廣泛的語言,這使得新加坡可以完美的對接國際,並可以藉此來獲得很多國家的發展機遇。第二,英國人走時還留下了成熟的,行之有效制度。
這讓當時沒多少從政經驗的李光耀能很好的,很容易的按照英國的制度來治理新加坡。為此,李光耀還說:「對於這些制度,我們不需要去將其顛覆。那樣是愚蠢的,我們只需要去填補和強化一些東西。」後來,他也是這樣做的,為此還做的很好,做出了大成就。

此外,李光耀還對英國的離開表示心懷感恩。為什麼呢,因為在他看來,英國的離開時非常有紳士風度的。為此,李光耀還這樣說道:「他們離開時,其總督彬彬有禮地將辦公大樓完好無損地交給了我,並拉著我的手親切地向我介紹了大樓里的每位管家。」
可能我們看到李光耀的這些話非常的不舒服,但結合其經歷,就會非常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說了。因為李光耀接受的都是英國的精英教育,骨子裡或多或少都會有崇拜英國的因素在裡面。此外,法國在越南「離開時」,留下一片狼藉的做法也使得他更加對英國有好感。

當英國軍隊要撤離新加坡時,李光耀曾多次挽留。不過他不是從安全角度來考慮問題的,主要是如果英國軍隊撤離,新加坡有一批為軍隊服務的「三產」就業人員就要失業,對剛剛獨立的新加坡是一個「經濟負擔」。但英國說在新加坡駐軍,負擔太重了,「負擔」不起,堅持要撤軍,新加坡才不得已「允許」英國撤軍。
當然了,我們對於李光耀的這些話這些做法,用不著諷刺,也不用學。畢竟新加坡只是一個小國,其做法或者是最為有效的。可我們中國是堂堂的世界大國,在歷史上的所有時間幾乎都是世界的老大哥,因此斷不可有李光耀的那種態度,也不能說出他那樣的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