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而如今洋節日,什麼情人節、萬聖節、平安夜、聖誕節……占據了生活,中國節日淡了,洋節日卻火了! 然而在新加坡,卻呈現出了另一番景象:
谷歌數據顯示:相較於聖誕節,
新加坡人更關注傳統春節!

根據搜尋引擎巨頭谷歌的數據顯示,春節是新加坡人在網上關注度最高的節日,熱搜程度比聖誕節還高。
谷歌的數據顯示,三分之二的新加坡人早至農曆新年六個星期前,就開始上谷歌和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搜尋春節的相關信息,籌備過年的活動。

此外,也有越來越多新加坡人上網尋找團圓飯菜肴的食譜,以及出門拜年要如何打扮的資訊,這些信息的搜索次數年比增加27%。
谷歌的數據也顯示,有越來越多新加坡人會考慮到餐館吃團圓飯,而且不排斥到非中餐館,包括日本和泰國餐館吃團圓飯。
在新加坡過年 體驗「新式春節」
眾所周知,新加坡作為融合多種族文化的精緻小國,雖然華人移民帶來了春節的習俗,保留些許傳統精神。
如牛車水(俗稱中國城)一帶,可見以大紅為主體的張燈結彩,同時也是新加坡獲得鞭炮豁免權(限春節期間)的唯一區域,人來人往的年貨大街,巨大生肖燈飾,還有財神繞街送福氣等活動,都是新加坡春節常見的熱鬧景象。

雖然年味不如中國濃厚,但新加坡仍有特殊規則和禁忌,讓「新式過年」呈現一番特殊風味,以下幾個特別習俗,在新加坡的各位小夥伴們,不妨體驗觀察一番哦。
兌換新鈔:
還有兩個多星期就迎來農曆新年,為方便公眾兌換新鈔,今起全島多家銀行開放提款機和分行兌換新鈔服務。
儲蓄銀行將在全島各地區的民眾俱樂部內,設置40台臨時提款機,讓公眾提取面值為2元、10元和50元的新鈔,一直到24日大年除夕。
此外,華僑銀行也將在分行設立新的「智能提款機」讓公眾提取新鈔,同時把分行內的數十個隔間和櫃檯轉為換新鈔服務點,以舒緩人流、減少等候時間。也可通過大華銀行的網上銀行服務預訂新鈔,並選擇到就近的分行領取,總值最高1400元。
「捉十二生肖」:
今年的春到河畔活動將首次推出虛擬遊戲,公眾可用手機應用在濱海灣浮動舞台「捕捉」虛擬動物,並有機會贏取獎品。
這款名為「生肖獵奇」(#HuntYourZodiac)的遊戲應用,結合了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技術,公眾還能根據不同生肖和相對應的五行元素,預測來年運程。它是由新加坡郵政儲蓄銀行(POSB)與手機應用軟體公司Sqkii合作開發。
從1月23日至27日,公眾只須在現場掃描QR碼,通過面簿登錄遊戲應用,就可透過手機螢幕尋找「隱藏」在濱海灣浮動舞台各個角落的虛擬動物。如果成功「捕獲」手持紅包的動物,還有機會贏取購物禮券和現金獎,每人每天將有一次贏獎機會。
此外,POSB吉祥物Smiley松鼠也會化身財神爺,一連五晚在特定「吉時」到春到河畔派發紅包,每天一小時。從1月23日至27日,公眾只須在活動現場出示手機上的PayLah!應用,即可領取紅包。

要領紅包:
大家都知道,年夜飯倒是其次,「紅包」才是過年的主體。
新加坡人過中國年,當然也少不了這一味,和許多台灣家庭一樣,小孩子會在吃完年夜飯時準備幾句吉祥話,向長輩拜年、領紅包;然而,也有許多家庭採用「結婚之前都是小孩」的形式,只要你還沒成家,都是可以「分一杯羹」,而紅包內容也隨著時代發展更顯多元,百貨禮券、購物卡等,也時常成為紅包常客。
要吃魚生:
新加坡家庭也有過年吃魚的習俗,但通常熱食居多,例如糖醋魚、干煎鯧魚等,都是常見做法,且通常會保留頭尾,意在「年年有餘」。
但新加坡人過年吃魚,通常是生冷不忌,魚片放涼、灑上胡椒和辛香調味料,還可以搭配蘿蔔絲等,具有吉祥意義的蔬菜,家人團聚在桌邊、用筷子攪拌「魚生」,最好能將魚生連同蔬菜絲攪拌後高高舉起,並說出祝福語,如廣東話的「撈喜、撈喜」,拉越長代表運氣越好、也有長壽的寓意。
要交換橘子:
橘子在新加坡的習俗中也具有「大吉大利」的意涵,去親朋好友家拜年,會攜帶橘子禮盒(或攜帶雙數,通常是兩顆)交給主人,等到聚會結束、準備離開時,主人也會準備同樣數量的橘子作為饋贈,稱為「換橘子」,祝福賓主一家「好事成雙」。
不要打掃和剪頭髮:
新年就是要除舊布新,新加坡人過農曆年前,當然也會將住家內外大清掃一番,但是等到春節期間,非常忌諱「掃地」(尤其是大年初一當天直到初三),就怕福氣和運氣被掃地出門。
同時,新加坡過年也有禁止動剪刀、動菜刀與動針線的習俗,剪頭髮也意味著會把好運「剪斷」,當然也不得為之。
不要說「恭喜發財」:
新加坡人將「財」字視為「橫財」,並非靠自己努力賺取、而是靠著不公義的手段獲得,在這個文化傳統里,「恭喜發財」可不是一個祝福,反而更像是一種諷刺和抨擊!
年關將至 食品價格走勢如何
農曆新年期間,一般上少不了大魚大肉,消費者對鮮蝦、魚類需求提高,價格自然也跟著升高。
水果蔬菜上漲:
根據新加坡統計局,去年11月份以來食品通脹率年比上揚1.7%,當中,水果的價格漲幅最高,達2.8%;蔬菜價格也升高了2%。
新加坡市場上很多蔬菜、水果來自馬來西亞,去年10月開始,天氣變化,可能受到季候風影響,所以影響了收成,進而導致價格上出現調整。
此外,馬來西亞當局調整出口准證費,影響了當地出口商的成本。此前的出口准證費可包含50種蔬菜與水果,經調整後減少到10種,一定程度上就會影響在新加坡的售價。

可利用 Price Kaki 貨比三家:
消費者協會去年9月推出的應用程式Price Kaki,率先在裕廊西、淡濱尼和大巴窯實行,讓消費者在四家超市:職總平價合作社、巨人、昇菘和百美,貨比三家。這些超市會每天定時提交價格給消費者協會。此外,這個應用程式也包括熟食中心的食物和飲料價格。
但是,應用程式Price Kaki的產品目前不包括生鮮食品。
自助餐價格上漲:
新年期間,少不了到外用餐或在家裡設自助餐。11月份消費物價指數顯示,自助餐價格漲幅年比6.3%。
佳節期間,餐飲業者需要臨時增加人手應付高需求,價格因此預料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