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武術校際運動會引爭議 家長申訴評分不公

全國武術校際運動會的成績引發爭議,家長申訴比賽評分不公正。(圖:受訪者提供)
全國武術校際運動會的成績引發爭議,家長申訴比賽評分不公正,指裁判將表現好的學生評分拉低。教育部表示,學生的表現都是根據國際武術聯合會批准的規則進行評估。
參賽學生家長鄭女士告訴《8視界新聞網》,就讀小學的兒子是第一次參加全國武術校際運動會,但由於之前有參加全國賽事的經驗,因此對於裁判打分方面有了解。
根據教育部資料,全國武術校際運動會從3月27日舉行至4月6日,賽事分為低年級組別(9到11歲)和高年級組別(11到13歲)進行,每組別會有個人或團體賽,以不同武術套路參賽來一決高下。
鄭女士說,每場比賽會有五到六名裁判,針對學生的表現打分,而評分都會先交由在場的裁判長先過目。
到場觀賽的鄭女士就觀察到,有些裁判在自己的學生出場時,打分時間會較久,而且分數通常會「出乎預料的高」。
「如果其他學校水平不分上下的話,他們也會打分打很久,然後這些選手的分數就會很低。」
她也指,這樣的情況不只出現在低年級組別,高年級組別比賽時也有類似情況。
鄭女士說,她在高年級組別比賽現場觀賽時觀察到,有裁判雖然沒有執勤,但還是會出現在觀眾席上,向正在打分的裁判做出手勢。

有家長就在比賽後,將學生們的視頻剪輯成短視頻放上網,並在視頻中強調第一名至第十名之間的表現差異。(圖:受訪者提供)
家長指偏袒行為一直都有
另一名家長廖先生受訪時同樣指出,他觀看武術比賽已有十多年,女兒與侄女也都有參加全國武術校際運動會。
他稱,教練偏袒自己學生的情況其實從好幾年前就開始出現,但今年的情況格外明顯,因為「就算學生的表現差異大,分數也不會被拉得這麼遠」。
「南拳、長拳和兵器組的比賽都有裁判大力評分給自己的學生。到了中學組,(同樣的情況)還是發生了,在拳劍、槍術都出現引起爭議的分數。」
有家長就在比賽後,將學生們的視頻剪輯成短視頻放上網,並在視頻中強調第一名至第十名之間的表現差異。
受訪家長紛紛表示,學生參與不平等的比賽只會損害他們的自信心,因此希望能夠給孩子們一個公平和中立的比賽環境,才能讓我國武術走向更高層次。

示意圖。(圖:iStock)
教育部:有流程防止極端分數影響成績
教育部回復《8視界新聞網》詢問時表示,參與全國校際運動會武術比賽的學生運動員表現,都是根據國際武術聯合會所批准的規則進行評估。
當局說,為確保客觀公正的評分,學生運動員會由來自新加坡武術龍獅總會的七名評委組成的裁判團進行評估,最終成績會除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後取平均值計算,符合國際評審的流程。
教育部指出,如果有學生運動員對成績感到不滿,學校也有渠道讓他們及時就成績提出異議。
針對有家長在網上分享剪輯過的短視頻一事,武術龍獅總會總裁廖明峯也透露,武總在得知此事後,已向這個項目的技術委員和總裁判長作了深入的了解。
「這項比賽套路的時間為至少一分半鐘。各運動員的每段視頻只有大約20秒而且都是經過剪輯。這不能反映出那幾個運動員的完整套路和整體的演練表現。」
他說,裁判的評分分為技術與演練兩組標準,任何運動員在比賽中若出現失誤,技術評分將會被扣。
廖明峯表示,在個別運動員完成比賽後,現場的分數板會顯示運動員的得分。如果有失誤,失誤項目和被扣分數也會顯示在分數板上。因此,若對評分感到不滿,參賽者可以做澄清、抗議和上訴。
不過,裁判組在為期18天的賽事裡,並沒有接獲任何相關申請。
根據規定,如果有學生運動員對評分有任何異議,可比賽結束後的一個工作天內,向校際賽(武術)主辦委員會提交由該校校長正式簽署的抗議書。
委員會之後做出的任何決定將視為最終決定。如果抗議成功,委員會將會修改成績,但抗議若被否決,學校將必須支付150元費用。
如果還是對結果不服,運動員可在收到委員會決定的兩個工作日內,向校際賽主辦委員會提交上訴書。

全國武術校際運動會比賽現場。(圖:受訪者提供)
武總:裁判都得上課並經過測試
廖明峯強調,武總只會派出合格、敬業和專業的裁判員來擔任所有比賽的裁判工作,並且會在比賽前主辦裁判複習班,只有參加複習班及通過測驗的裁判員才會被委派參與比賽的裁判工作。
「所以我們肯定,被委派參加校際賽擔任武術裁判工作的裁判員,都一定公平、公正及專業地履行職責。」
新加坡武術之家創辦人梁文耀受詢時說,武術比賽本來就是一種觀賞表演性質的體育項目,和一些體育運動是挺相似的,比如體操、水上芭蕾等等,有時會有些爭論是正常的。
不過,他認為,這些年來武總除了對武術的推廣發展大力支持之外,也開辦武術裁判課程,對武術裁判的素質要求挺高。
「參與了這麼多年的新加坡大大小小的武術比賽還是挺公正的。要是成績有爭議性就應該當下上訴或詢問裁判團了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