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留住國際人才

文|簡熙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謝來風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人才競爭是當今世界經濟體之間競爭的一個主要議題。以低稅率、高薪酬、高質量的教育醫療資源等政策來吸引國際人才已經很常見,但我們也發現,如何把國際人才留下來,紮根本地、融入本地,是各經濟體面臨的共同難題。為了留住國際人才,許多國家和城市都採取了各種各樣特別的策略和政策。其中,新加坡在留住國際人才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功。
一、新加坡對國際人才具有高吸引力
根據新加坡人口與人才司發布的2022年度人口簡介(Population in Brief 2022)的數據,新加坡人口中27.66%為外籍居民。其中,11%的外籍居民持有就業准證(EP),這種准證是為在新加坡有工作邀請的外籍專業人士提供的,主要面向經理、行政人員或專業角色。[1]

//圖1 2022年新加坡人口結構
根據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人力資源領導力研究所(Human Capital Leadership Institute)和波特蘭研究所(Portulans Institute)聯合發布的2022年全球人才競爭指數(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GTCI),新加坡在全球人才競爭力排名中位居第二,僅次於瑞士。在過去的五年間,新加坡持續蟬聯全球人才競爭力排名前三,對國際人才具有高吸引力。GTCI綜合考慮了教育、技術技能、語言技能、全球化等多個因素,為政策制定者了解全球人才競爭力狀況、制定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提供了獨特的資源。2022年GTCI涵蓋133個國家,城市指數涵蓋175個城市。

//圖2 2022全球人才競爭指數排名前十
從細分指標看,新加坡在吸引力、成長力、職業技能、全球知識能力等領域,都有極高的得分。

//圖3 新加坡在GTCI中的細分指標排名
二、新加坡留住國際人才的做法
除了良好的就業環境,靈活的移民政策,較低的稅收以及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等因素外,新加坡政府為促進國際人才融入新加坡社會,採取了多種政策措施,讓國際人才獲得了「來了就是新加坡人」的歸屬感。
一是成立人才政策研究和規劃部門,完善政策頂層設計。首先,新加坡於2011年1月1日成立了國家人口與人才司,隸屬於總理辦公室。國家人口與人才司負責制定、協調和審查政府政策,以支持實現可持續人口目標。2016年8月1日,國家人口與發展政策局轉為隸屬於總理辦公室戰略小組,以進一步推動政府各部門在人口與人才政策方面的戰略調整。國家人口與人才司由兩個局組成:人口政策與規劃局負責領導和組織政府各部門的工作,為新加坡當前和未來的人口發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該團隊分析數據、開展研究、審查和制定政策,包括調整移民政策,制定優惠政策以吸引和保留全球人才,或提供其他支持以推動經濟增長,支持新加坡當前和長期的人口戰略。婚姻與生育政策局,負責領導並協調政府各部門支持新加坡婚姻與生育的工作。[2]
二是以「國民融合理事會」為抓手,推動各類國際人才融入新加坡。新加坡設立了隸屬於文化、社區和青年部的復原力和參與司(Resilience and Engagement Division)。復原力和參與司旨在通過促進共同價值觀、公民參與和國家認同,發展強大的公民文化,增強社會凝聚力。該司制定各種方案,以提高公民參與度和政府機構的合作能力,培養積極的公民意識,並培養一種為共同利益分擔責任的文化。該司於2009年4月成立了國民融合理事會(National Integration Council),以促進公共、人民和私營部門的融合夥伴關係。國民融合理事會的目標是提高人們對融合對新加坡作為一個社會和國家繼續取得成功的重要性的認識;幫助新移民適應新加坡的生活方式,包括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本地文化和社會規範;發展共同空間,為新加坡人和新移民提供互動平台;促進新加坡人和非本地人之間建立友誼和分享經驗,從而在互動中促進相互理解和接受;培養和加深新移民對新加坡的感情和歸屬感。這個理事會通過組織各種活動,例如文化節、運動會、社區講座等,幫助新移民更好地理解新加坡的文化和社會,從而更好地融入新加坡社會。
此外,新加坡國民融合理事會於2009年9月開始設立社區融合基金(Community Integration Fund),旨在支持各組織實施基層融合舉措。社區融合基金所支持的項目需至少滿足以下一個目標,才能考慮獲得資助:提供有關新加坡的信息和資源,如提高對當地歷史、文化和社會規範的認識;鼓勵對新加坡的情感依戀和參與,例如向移民介紹志願服務機會以及與更廣泛的新加坡社會建立聯繫的途徑;鼓勵本地人、移民和外國人之間的社會互動,例如為人們提供互動平台,讓他們圍繞共同的興趣建立關係;促進積極的融合心態,如加深相互了解。所支持的項目類型包括節日和慶祝活動,基於興趣的活動(體育、志願服務、藝術與文化),學習之旅,論壇、研討會或會議,以及視頻和出版物。根據每個項目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社區融合基金的目標,所提供的資助金額會有所不同。基金可提供的共同資助最高可達獲批項目合格成本總額(即符合基金資助條件的成本)或合格成本凈額(即合格成本減去收入或赤字凈額)的80%,以較低者為準。每個項目的最高資助額為10萬新元。
三是專門成立「國際研究者俱樂部」,集聚全球科研人才。為了吸引國際科研人才,新加坡政府還於2001年設立了「國際研究者俱樂部」(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Club),最初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批准和資助。這個俱樂部通過舉辦各種學術活動,例如研究生論壇、科研項目展示等,為國際研究者提供交流和學習的平台,同時也展示了新加坡的科研環境和發展機會。IRC還組織了IRC科學、工程與技術會議(IRC-SET)。這是一年一度的會議,為年輕有為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他們能夠分享最新成果、獲得評論並交流多學科領域前沿研究的創新理念。
以上這些政策和措施,構成了新加坡成功留住國際人才的「秘訣」。新加坡的成功體現了其對人才的重視,以及其在人才政策上的前瞻性和創新性。然而,新加坡並未止步於此。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技術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和期望也在不斷變化。因此,新加坡仍在不斷調整和優化其人才政策,以適應這些變化,並保持其在全球人才競爭中的領先地位。
三、新加坡留住國際人才政策的啟示
人才競爭力是一個經濟體綜合競爭力的核心。全球化面臨複雜因素的今天,需要深入分析國際人才的共性和特性需求,「因才施策」、精準施策,在「硬體層面」讓國際人才往來便利,在「軟體層面」增加國際人才的歸屬感、認同感,提升人才政策的「粘性」和溫度,才能真正讓人才願意來、留得下並且發展好。
[1]資料來自新加坡統計局。
[2]資料來自新加坡人力部。
//封面圖由Veer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