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遠(Lee Tze Yuan)2017年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目前在新加坡政府科技局(GovTech)擔任國際合作經理。
他曾在美國有過一段工作經歷,利用NUS海外學院交換學習的機會,以及畢業後留美工作,李志遠在美國矽谷、紐約、舊金山等地充分地參與和了解當地的創業文化,也參與到不同類型的初創公司工作中。
也正因此,對初創公司的成長環境和創業條件,李志遠比起很多同齡人有著更深刻的見解和體驗。
校友簡介

Lee Tze Yuan | 李志遠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工商管理BBA2017屆
新加坡政府科技局(GovTech)國際合作經理
從創業公司到政府機構,李志遠的職業路徑看似跟很多商學院畢業生有些不太一樣。
在加入政府機構之前,他曾在GroundTruth紐約總部擔任客戶關係管理營銷經理,也曾在舊金山灣區的一家科技初創企業和一家食品初創企業里從事過市場營銷工作。
從美國回到新加坡以後,他日常工作打交道的仍是科技創新企業,但身份卻從一名創業者變成了助力更多創業公司在新加坡成長的政府機構工作人員。
李志遠在接受母校——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BizBeat訪談時,與我們分享了一些當年在美國的經歷和關於創業的心得。
Q1 你在美國交換時期,有哪些難忘的記憶?
李志遠:我個人來說,當年參加新國大海外學院(NUS Overseas Colleges)美國交換項目期間,我和當時的女朋友,也就是我現在的太太,求婚了。這是我最難以忘懷的時刻。
當時,身在異國他鄉,而且只是一名實習生,沒有親朋好友幫忙,所以求婚現場安排的很簡單,但我的誠意打動了她,她同意。
伯克利對我們來說是個特殊的城市,我們一起成長,一同邁入了人生的新篇章。
另一方面讓我非常難忘的是,自己跳出了舒適圈。那時候,我的實習工資很少,要學會維持生計。在海外工作和求學,不僅要做到兩頭兼顧,還要負擔房租和吃飯的開銷。那時候,每天都要想著精打細算。有一段時間,我身無分文,就去洗車來掙點外快。
但就是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中,我認識了一群很棒的朋友,還與許多優秀的同事一起工作,看到了新加坡以外的新天地。
一切都仿佛從零開始,我也獲得了重新定義自己的機會。這種感覺特別美好,在重新出發的路上,我能結交新的朋友,探索新的未知。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那段時間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
Q2 現在回想起來,有沒有覺得當年自己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李志遠:交換學習結束後,我回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完成最後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太太則留在美國攻讀碩士學位。
當時,我有點著急,想早點畢業,感覺和其他人相比,延遲畢業好像就會落後一大截,但現在才發現,在學校的日子可以給予我更多時間去探索我真正感興趣的領域。
所以,我想建議還在讀書的大學生們,在校期間要儘可能去探索不同的職業選擇。雖然延遲畢業一年,聽起來好像時間很漫長,但如果需要做這樣的選擇,今後你一定會感謝自己能在步入社會前就調整好自己的發展方向。
Q3 可以談談你在海外學院期間做創業項目的經歷麼?
李志遠:在海外學院(NOC)交換期間,我和兩個同學共同開發了一個旅遊類應用程式,幫助用戶根據目的地照片來規劃旅行路線。我們建立了初步的軟體模型,也籌集了一些資金,也在蘋果應用商店上架了。
這個APP想法來自我們其中一個創業夥伴,她是一名旅行愛好者。因為做旅行規劃一直是很多旅行愛好者的痛點,後來她發現,即便進行了大量搜索或閱讀了多篇文章,最終讓人下定決心出發的可能往往只是一張照片。
我們的APP就是讓旅行者可以根據那些照片來制定自己的旅行計劃,將心動轉化為實際行動。
這個項目當時取得了一些成功,但當時我們三個創業夥伴的發展方向各有側重。我需要待在美國,一位團隊成員需要回到新加坡工作來兌現自己獎學金的義務,另一位則不太想做旅遊行業。
經過慎重考慮,我們認為當時並不算是一個創業的好時機,最終決定結束這個項目。

Q4 對於那些要考慮創業的年輕人,你有什麼經驗希望分享?
李志遠:對於有創業想法,敢於嘗試的人,我很欣賞。因為創業非常考驗創業者的執行力和對項目的信心,
初創公司需要建立一個堅實的團隊,團隊成員應該具備互補的技能,還必須相互信任,團結一心。
要讓世界改變一個習慣,接納新的事物,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所以更需要團隊全身心投入。
一項能力也許短時間就可以掌握,但信任卻需要經過時間和勇氣的雙重考驗。
文章英文版首發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官網BizBeat
原文標題為Alumni Spotlight Stories: Lee Tze 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