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最近的一則國外新聞,讓人看了有點大跌眼鏡: 義大利最高上訴法院裁定,孫兒孫女沒有探望祖父母的義務。上訴院還說,孫兒孫女的利益高於祖父母,不能把孫輩不接受的關係強加在他們的身上。 簡單說就是:孫兒孫女不想去探望祖父母時,無人可以強迫得了他們。
這個判決源於當地一對祖父母因為與兒子與兒媳關係緊張,對方長期不讓他們與孫子見面。這對祖父母於是在另一名兒子的幫助下,向少年法庭提出訴訟,要求孫子去探望他們。
在人權至上的西方國家,這類事件或許不會引發太多爭議,但在東方社會,難以想像法院會通過這樣的裁決。
尤其在提倡促進親子關係的新加坡,從國家政策中就能看出,長輩在孫兒孫女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2015年8月,建屋發展局甚至推出近居購屋津貼,協助家庭購買靠近父母的組屋,目的是為了鼓勵多代家庭比鄰而居。
大家或許還記得,在2020年疫情暴發初期,政府跨部門抗疫小組當時的其中一項防疫規定就是,新加坡人不能每天把孩子寄放在父母家給他們照顧,以保護待在家中的年長國人避免接觸病毒。可見新加坡祖父母們與兒孫輩關係之密切。
超過三成年長新加坡人幫著顧孫

四分之一育有12歲或以下的孩子的家庭,仰賴祖父母為主要照顧者。(海峽時報)
由此可見,新加坡的「grandparenting」(即祖父母照顧孫兒女)現象相當普遍。
早在11年前,保健促進局的數據就揭露,年滿55歲的新加坡人中,約35%經常照顧孫兒女。
此外,四分之一育有12歲或以下的孩子的家庭,都仰賴祖父母為主要照顧者。
雖然目前未有相關數據,但相信那些由祖父母照顧的孫兒孫女,年齡應該介於剛出世不久至小學畢業前。
在一般情況下,請爺爺奶奶幫忙顧孫,離不開下列幾個因素:
夫妻倆都得工作:新加坡統計局2021年的數據顯示,新加坡雙薪家庭從2010年的47.1%增至2020年的52.5%;「老婆要在家顧小孩」的守舊思想早已成為過去式。只有老公出外賺錢養家的家庭,從2010年的32.6%減至2020年的24.9%;
出於財務考量、家中騰不出多餘空間容納多一人等原因,選擇不請女傭;
住家附近找不到合適的託兒所或費用難以負擔得起,無法把孩子送去托嬰服務中心或託兒所。

在新加坡,不是每個雙薪家庭都聘請女傭照顧孩子。(海峽時報)
眼尖的蟻粉應該留意到了,上述第二和第三點都提到了費用問題。若是請祖父母幫忙,這些祖父母們多半會出於愛而不會推脫而且也不會收費,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有其經濟效益。
既能促進祖孫情,又能讓為人父母有更多「資源」來規劃財務,祖父母顧孫似乎一舉多得,利多於弊。
當義務漸漸成了責任
然而,即便接送孫子上下學、煮飯給他們吃是爺爺奶奶心甘情願的,但為人父母還是應該懂得「適可而止」,避免把這份顧孫的義務視為理所當然。
《海峽時報》在一篇評論中就寫了這麼一句話:
把年長父母當成須承受無理要求又無需付費的幫手,為人父母者對於這樣的指責可能會有所畏避,但內心深處卻清楚知道,我們當中一些人可能把年長者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之所以有人會覺得這些年長者在顧孫的義務中被「剝削」,主要是因他們往往都「無償付出」。按理說,應該花些錢來回報與感激他們,但問題是,該給多少才算足夠?

數據顯示,新加坡雙薪家庭從2010年的47.1%增至2020年的52.5%。(聯合早報)
《海峽時報》在評論中指出,新加坡在職母親可申請祖父母扣稅回扣,每年多達3000元。當然,多少跑進自己的口袋,多少給了自己的父母,就因人而異。
根據育兒網站The Asian Parent,大部分爺爺奶奶若每個月收到600新元作為顧孫的「補貼」,應該就會覺得綽綽有餘。也有些祖父母「意思意思」收到100新元,就已心滿意足。
「顧孫費」著實難以定價,但也不能假設「談錢傷感情」而任何表示都沒有。
活到老顧到老?
也有另一派觀點是:如果忙於顧孫,會否剝奪年長者成為活躍樂齡的機會?
明明可以善用時間學新技能、廣交更多同齡朋友、或出國「吃風」,但為了幫忙孩子,退休生活的中心都圍繞在孫子女的身上,「活到老學到老」演變成「活到老顧到老」。
《海峽時報》的評論就建議,一個更公平、避免淪為「免費幫傭」的解決方案,是讓祖父母更堅定發表自己的立場,清楚表明他們顧孫的範圍界限在哪裡,涵蓋哪些方面?
在這樣的前提下,年長者方在顧孫的行列中,方能真正做到輔助角色。

當生活以孫子女為中心,年長者可能就少了學習新技能的機會。(聯合早報)
此外,新加坡社會也面對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多年長員工選擇延遲退休年齡。
如果儲存更多養老金是這些年長者的首要考量之一,那他們又該如何與照顧孫子女之間做出取捨?是不是得斷然放棄自己的事業,全心全意顧孫?若是如此,上述談到的「顧兒費」可能就更顯重要。
先不論請年長父母幫忙照顧孫子是否「你情我願」,夫妻是出於什麼心態請父母幫忙,或許才是癥結所在。
賺錢養家固然重要,但不應就此把育兒的責任轉移給祖父母,只為了減輕自己親自教育子女的重擔。
正因為是「自己人」,才更應劃清年長父母幫忙育兒的界限給予一些補償,但應該如何處理卻沒有標準答案,因為這恰恰就是家庭關係中最深奧的一門學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