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國際框架被破壞導致世界回歸叢林法則,受苦的不僅是弱者,強國也不會好過,因為強國也須耗損寶貴精力不斷鬥爭。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為直接破壞國際秩序,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票通過譴責俄羅斯的決議,顯示世界許多國家願為了維護國際秩序挺身而出。
李顯龍總理日前接受《日本經濟新聞》訪問時肯定「這是個好現象」。他也指出,除了做出姿態以外,共同維護現有的國際框架,包括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貿組織等超國家機構(supranational bodies),也同等重要。
此外,各國都必須遵守國際法,國家不論大小,都必須遵守《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等國際規則。
李總理指出,大國比較喜歡自由行動,不願意自己的行動受約束。俄羅斯攻打烏克蘭違反了規則,但其他大國往往也不願意受超國家機構的約束,「我明白這一點,但這讓人遺憾」。
李總理繼而指出,人們須認清這是真實的世界,不是一個崇尚至高美德的理想世界,因此維持秩序不能單靠規則,也需平衡不同的力量。
李總理說:「國家之間就算利益不同,也可以找到一些共同合作的地方,並在其他方面相互平衡。這樣一來,許多國家就可能找到立足點,並與多方合作。」
持續了三個月的烏克蘭戰爭至今不見消停,在回答這是否會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提問時,李總理警告,眼前的戰爭涉及核大國,與上世紀30年代不同,如果局勢升溫到爆發世界大戰,世界將陷入未知的局面,會非常危險。
李總理認為,各方都清楚其中的危險,然而要超越眼前問題,避開性長期危險,需要很大的智慧、克制以及克服政治壓力的能力。他也重申,如果人們把這場戰爭視為民主與專制主義對立的問題,或善與惡的鬥爭,那隻會延續這場戰爭,非明智之舉。
從烏克蘭戰爭談到本區域的軍事平衡,當被問及亞洲是否有必要成立類似北約的集體安全框架時,李總理表示,在蘇聯解體後,原本成立來對抗俄羅斯的北約仍持續存在,而且實際上成為一個應對俄羅斯威脅的組織。
他指出,亞洲與歐洲的歷史進程不同,亞洲從來都沒有一個等同於北約的組織。許多亞洲國家都同時和中國、美國和美國的盟友關係良好,就連美國的許多盟友也與中國保持重要的關係。「我認為這比陣線分明、集團對抗的情況更好。歐洲歷史上曾有這樣的情況,但在亞洲並非如此。我認為還是保持現狀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