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前天(2月27日)在國會上回答反對黨領袖畢丹星關於新移民遴選條件的問題。(通訊及新聞部視頻截圖 / 紅螞蟻製圖)
作者 張麗苹
要申請成為新加坡公民,具體必須符合哪些條件?
這是新加坡國會反對黨領袖畢丹星前天(2月27日)最希望內政部解答的一道題。
畢丹星是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內政部開支預算時作出提問。
他說,新加坡通過移民途經來穩定國家人口增長已是大勢所趨,畢竟新加坡的生育率已低至1.05。然而,畢丹星認為,目前的新移民遴選條件不透明,大家不清楚新移民是如何成功申請。

畢丹星。(通訊及新聞部國會視頻截圖)
「新加坡人很清楚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新移民。我們要那些真正了解新加坡,高度接納我們生活方式的人。我們要那些真的想在這裡生活的人。我們想要那些已經在新加坡以永久居民身份生活了一段時間,向我們證明已融入新加坡的人。」
「新加坡人不要那些不想生活在這裡的新移民,他們只看重新加坡護照的強大與便利,以及新加坡擁有安全穩定的環境,有利於他們的資產和財富。我們不要那些不願意讓兒子參與國民服役的新移民,更沒有人想要那些將入籍新加坡作為移民其他國家的踏板的新移民。」

新加坡護照全球第二「強大」,可以免簽證或者通過落地簽入境192個國家和地區。日本則以193個免簽地連續五年排在首位。(聯合早報)
為此,畢丹星希望內政部公開新移民的遴選條件。 他也想知道,新加坡為何不借鑑瑞士的入籍考試,通過嚴苛的考試來確保新移民都深入了解我國的地理、歷史、政治和社會以及當地人文與習俗等等。
另外,畢丹星還建議,應該將英語測試作為新移民的遴選條件之一,確保新移民都能說流利的英語,可以更容易融入新加坡社會,減少不必要的摩擦。
畢竟新加坡的人口普查顯示,新加坡在10年內(2010年至2020年),講英語的家庭比例已從32.3%增至48.3%。
不難想像,畢丹星的這些問題,也是不少有意入籍新加坡的外國人,以及部分新加坡人想知道的。
英語測試不應作為遴選條件

新加坡小販中心是新加坡社會的縮影。這裡的人並非所有人都能說流利英語。(海峽時報)
對於畢丹星所建議的將英語測試作為新移民的遴選條件,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代表內政部回答時表明,沒有這個必要。
她說,自己對畢丹星的這個提議深感意外。
「首先,我國公民權或永久居民權的申請者,多數都已經在新加坡生活了好幾年,尤其是在這裡工作的人。他們能說流利的英語一點都不讓人感到意外,沒必要刻意再測試。」
「至於那些英語不流利的,經常走訪居民的我們都知道他們是誰。他們很可能就是那些新移民或其他PR的配偶們,也來自同一個國家。除非我們想表達的是,我們不歡迎這些人的配偶,不然我不確定測試他們的英語程度對於申請能起到什麼幫助。」
「第三、我們每天都會見到一些連一句英語都不會說的本地居民。我不認為有任何人會說,這些人融入新加坡的程度比不上其他人。」
瑞士的入籍考試不適用於新加坡

楊莉明。(通訊及新聞部國會視頻截圖)
楊莉明表明,瑞士的入籍考試不適用於新加坡。舉凡考試必有弊端。
瑞士入籍考試的試題範本已能輕易在網上找到;
只要給出瑞士移民局想聽的正確答案就能通過測試,哪怕申請者根本沒有真正融入瑞士社會;
面試環節需要出動大量人力,質量也參差不齊;
2021年,瑞士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41%的當地新移民不把自己視為瑞士公民。
楊莉明說,新加坡在遴選新移民時,主要看申請者與新加坡社會有多大程度的融合度,例如,在新加坡有沒有親屬、居留時長、有沒有在新加坡學校就讀、有沒有完成國民服役,然後再與個別申請者的經濟貢獻、學歷和年齡一起考量。
另外,所有申請者也必須完成「新加坡公民之旅」(Singapore Citizenship Journey)才能最終獲得公民權。「新加坡公民之旅」是一個幫助申請者更好了解新加坡歷史與文化的計劃,其內容最近已在新加坡民眾的協助下得到更新。
不公開遴選條件是為了避免遭濫用

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海峽時報)
楊莉明說,新加坡不公開新移民遴選條件原因有二。
一、列出詳細條件,就會讓一些原本不配申請的人加以濫用來增加自己成功申請的幾率。早前就有申請者向移民局遞交過假證件,一旦公開詳細的資格與條件,這種情況將變本加厲。申請者會開始鑽漏洞,移民局官員也將越來越難以確保申請過程的誠實可靠。
二、新加坡的新移民與永久居民多來自鄰國,因此移民局從來不公開個別國家的申請條件以及具體申請人數,無論是申請成為公民或PR。這是為了避免這些數據被扭曲或濫用來挑起雙邊敏感關係或國內敏感課題。
雖然人口普查有大致公布這些新移民來源國,但內政部不會進一步公布每個來源國的細節,以免被有心人濫用來錯誤顯示新加坡與某國更友好,與某國不那麼友好,或者是不那麼歡迎某個族群等等。
畢丹星與楊莉明的問答,更多是一種表態。反對黨讓大家看到,他們確實有幫民眾問出他們最想了解的問題,執政黨則藉機闡明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的深思熟慮。
其實問題的癥結在於,新加坡人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不時會看到一些「難搞」的新移民。他們姿態放得很高,甚至有些瞧不起本地民眾。但同樣的,新加坡民眾中有些人也同樣「難搞」,對新移民態度不佳。
究竟是誰的難搞挑起了對方的難搞,還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