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早前的「迫切期待疫苗問世」,到後來「擔心疫苗的副作用」,再到現在看到「很多病例都是接種過疫苗的人」。
你也有同款,超曲折的心路歷程嗎?
對於要不要接種新冠疫苗,現在很多人還是搖擺不定。
從去年12月30日,新加坡正式啟動疫苗接種計劃開始,我們好像一直都在探尋「接種疫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圖源:mothership)
接種疫苗的意義: 降低感染率、防重症
打了疫苗就是「金剛護體」?打完還感染就對疫苗大失所望?
這是完全錯誤的新冠疫苗觀念!
目前世界上,還不存在可以100%保護身體完全不受新冠病毒感染的疫苗。
更沒有任何疫苗廠商和專家,承諾過接種疫苗就保證零感染。

面對來勢洶洶的Delta變異毒株,各品牌各技術路線疫苗都出現了突破性感染案例。
接種疫苗的的好處不是不被感染,而是:降低感染率,預防感染後演變為重症。
簡單來說,和不打疫苗的人相比,你的感染率更低。
就算不幸感染了,你的病情也會相對緩和,不會急劇兇險,演變為重症。
目前已知的新冠重症患者,可能會伴隨這些併發症:
肺功能不可逆損傷。中風、精神疾病、痴呆症狀、多器官衰竭等。

最常見的腦部併發症就是中風。
6月26日,權威學術期刊《柳葉刀》上,發布了一份來自英國就研究報告。
在125個重症病例中,有77人患上了腦補缺血性中風,他們大多數是69歲以上的患者。
另有39名出現精神錯亂或者行為異常。

還有醫生將新冠肺炎患者與吸菸者、健康人的胸部X光片(以下簡稱,胸片)圖像對比。
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胸片更加「白色混濁」,這種損傷比「老煙槍」更嚴重!
現有臨床報告顯示,新冠病毒一旦造成肺部損傷,約50%—80%的患者胸片可出現「毛玻璃樣混濁」。

(巴黎一家醫院,給患者做肺部的掃描 發現已經嚴重損壞,圖源:Nature)
所以新冠肺炎一旦發展為重症,將給身體帶來嚴重不可逆的損傷。
尤其是體弱多病的人士,無法對抗嚴重併發症的折磨,更要積極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你就好像是獲得了一份重症保險。
而想要零感染,只有完全的自我隔離、與病毒零接觸才能實現。

(圖源:TodayOnline)
多國疫情反彈真相:
感染者、重症者多數未接種疫苗!
最近出現疫情反撲的國家,包括智利、塞席爾、蒙古,無一不慶幸本國已經推廣了疫苗接種。
使得原本來勢洶洶的疫情,弱化為一場可控的地方性流行病。
智利疫情出現反撲,單日報告數千例新增病例。 《智利報告新增確診3368例》

(來源:xinhua)
大家都知道,智利是大規模使用科興疫苗的國家。
55%已完成2劑接種的人群中,有80%打的是科興。
但根據智利衛生部資料,6月17日至23日之間的加護病房住院病患,73%是尚未接種者。

(智利聖地亞哥居民在接種科興疫苗 圖源:彭博社)
稍早一點,在4月中旬的時候,智利政府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
科興疫苗在防住院方面的有效率高達85%,防重症有效率則是89%,防死亡有效率是80%。
很明顯科興疫苗已經在發揮有效作用,不接受無腦黑。

東非島國塞席爾最近也發現新冠感染病例激增,這個總人口只有10萬的國家,每天新增上百例。
由於該國60%的民眾主要接種了中國的國藥疫苗,這次疫情反彈,又引來別有用人士抹黑中國疫苗。
塞席爾當局立即表示:國內所有確診重症患者,都是尚未完全接種的人。

(圖源:華爾街日報)
塞席爾總統更親自為疫苗「正名」:
「在我國的疫情反彈情況中,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恰恰是那些尚未接種或反對接種的個體,一少部分患者則沒來得及接種疫苗的第二針。」
「迄今為止塞席爾從未出現過完全接種疫苗後仍然死亡的病例,這充分說明疫苗的有效性。」

(圖源:華爾街日報)
蒙古最近也每日報告1000餘例新增病例。
但80%的確診患者,都是未接種或未完全接種疫苗的人。
重症病故患者中,有96%的人也是未接種或未完全接種疫苗的人。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疫苗,情況將會有多糟。

(紐約時報)
疫苗在新加坡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根據新加坡衛生部的報告,4月28日~6月29日,共發現610例本土病例。
9.2%的人出現重症情況,需要吸氧或者進入ICU接受救治,6人死於嚴重的併發症。
但確診患者中,289名接種過1劑或者2劑疫苗的人,無1例死亡病例。

(來源:CNA)
美國傳染病學專家: 不接種疫苗 身體將成為變異病毒工廠
那麼不接種疫苗的人,接下來會怎樣?
最近,CNN的一篇報道,引發全球關注。
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醫學中心傳染病學教授William Schaffner在接受採訪時說:
事實證明,患者的身體是病毒變異的唯一來源,每一次的傳播,都給病毒變異多一次的機會。

換句話說,不傳播則不會有病毒變異。
而未接種疫苗的人,事實上就是在允許變體複製,病毒會在這些人的體內發生變異,也就是行動的「變異病毒製造工廠」。
到目前為止,當前的疫苗對所有變種都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但這種情況隨時可能發生變化。
「只需要一個人發生一個突變,人類或許就將要面臨更大的挑戰。」

(圖源:C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