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正邁向成為東南亞第二個對碳排放徵稅的國家,繼新加坡之後,這一舉措旨在推動清潔技術的採用,以減緩全球變暖。專家們認為,儘管明年的碳稅可能不會立即對國內或區域排放產生顯著影響,但它向能源生產商和私營部門發出了明確信號,表明減少碳足跡是政府的首要任務。

圖源:FACEBOOK
專家們指出,沙烏地阿拉伯和新加坡的經驗可以幫助更多的鄰國參與進來,並將碳定價提高到能夠影響該地區排放的規模。亞洲開發銀行前總幹事、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訪問高級研究員Vinod Thomas博士表示,對於那些仍然嚴重依賴化石燃料的國家來說,徵收碳稅是「不費吹灰之力」的,泰國就是一個例子,其85%的能源結構依賴於石油、天然氣或煤炭。
泰國可能相仿新加坡出台碳稅
新加坡於2019年推出碳稅,覆蓋了約80%的排放量,前五年的稅率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5新元(3.70美元),今年增加到25新元/噸二氧化碳當量。到2030年,它可能達到每噸50至80新元。

圖源:FACEBOOK
泰國也一併效仿,政府在6月宣布將對柴油和汽油等石油產品徵收每噸二氧化碳當量200泰銖(5.60美元)的關稅,現有的石油產品稅將轉換為碳稅,這意味著不會收取額外的收入,因此,任何成本都不應轉嫁給消費者,這也意味著不需要通過新的法律。
與新加坡一樣,泰國的目標行業稅率和類型預計將擴大,最終可能會對電池生產以及運輸或製造業徵收更高的稅。「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將看到每噸200泰銖的增加。有多高,我們不知道。沒有天花板,「清邁大學多學科研究所副所長Wongkot Wongsapai副教授說。
該稅將成為《泰國氣候變化法案》下更廣泛的一攬子立法計劃的一部分,預計需要一到三年的時間才能實施,可能包括強制性排放報告、正式的氣候變化基金和排放交易計劃,企業可以在該計劃中購買和出售碳信用額。
區域碳定價依然困難重重
通過碳邊境調節機制,泰國政府將與歐盟進行談判,以確保泰國的出口產品不會受到兩次懲罰——一旦碳稅生效——並允許泰國產品被推廣為更環保的產品。專家們指出,碳定價的真正影響力將在區域範圍內顯現,東協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傳統上表現「軟弱」。即使是跨境電力共享和發電戰略也有所放緩,或受到監管或基礎設施障礙的打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直強烈主張將亞洲的碳定價定為比現在高得多的水平,以加速重污染者改變行為。它旨在建立一個碳定價的合作框架,為排放設定基於等級的下限。例如,高收入國家的最低碳價格為75美元,低收入國家的最低碳價格為25美元。
在該地區進行碳信用額交易的能力可以加快政府提高碳價格的意願,從而更快地提高碳價格。然而,鑒於缺乏法律框架或共同貨幣的障礙,這可能需要時間。

圖源:FACEBOOK
雖然先行者可能存在風險,但也可能有好處。在碳稅和邊境稅的世界裡,擁有自己先進和成熟的稅收制度是一個了不起的地方。與亞洲其他國家相比,競爭優勢在於稅收,而不是相反。
從長遠來看,對新技術的投資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我們需要用新技術替代化石燃料,我們需要對研發進行投資以降低成本或提出全新的燃料。
總之,碳定價的真正影響將在區域範圍內顯現,需要東協作為一個整體採取行動。稅收收入的使用應重新分配給氣候變化基金和支持低收入電力用戶。對新技術的投資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