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年中,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共訪問了中國14次,成為同期訪問中國次數最多的外國領導人。他的行程不僅限於中國的首都北京和沿海大城市,還多次涉足中國的中西部地區。李顯龍祖籍廣東梅州大埔縣,所以廣東是他熟悉的地方,也是他眼中「一個開放和富有活力的地方」。

圖源:鳳凰網
一次次訪華,李顯龍總理參與和見證著兩國合作的發展。在他眼裡,中國是「區域內最大的經濟體,與中國建立開放、可持續和互惠互利的關係非常重要」,並認為「新中在非經貿層面的關係越好,雙方經貿關係就會越緊密」。
新加坡前駐華大使、任職14年的陳燮榮表示:「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我們對它抱有極大的興趣,新加坡的領導人有充分的理由對中國保持關注。」
實屬罕見:兩次到中共中央黨校發表華語演講

圖源:雅虎
李顯龍總理憑藉其流利的雙語能力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對中國有著更深入的認識。在2005年和2012年訪問中國期間,他獲得了罕見的榮譽——兩次受邀在中共中央黨校發表演講。這兩次演講,李顯龍均使用華語,之後再用英語與中國的高級幹部進行交流。
回顧此事,陳燮榮表示:「語言是建立聯繫的工具……當你使用他們的語言,表現出對他們的歷史感興趣時,可以更好的共情,因為他們知道你不是一個對他們漠不關心的外國人。」
迅猛發展:任內見證新中關係兩度提升
從建國總理李光耀、第二任總理吳作棟,至現任總理李顯龍,新中關係在幾代領導人的共同努力下不斷深化。在李顯龍總理的領導下,新加坡與中國雙邊關係實現了兩次重大提升:2015年,雙方關係升級為「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係」;2023年,進一步升級為「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係」。

圖源:聯合早報
過去20年來新中關係的迅猛發展,目前雙方關係堅如磐石、內容豐富,並且持續向前發展。這幾十年來,新中兩國建立廣泛且深厚的夥伴關係,並在各自發展道路上的不同階段推進各種合作項目。
這包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生態城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一個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中新廣州知識城,以及八個省市經貿理事會。
李顯龍總理已經將有序開展的外交工作交棒給了繼任者,而即將上任的總理黃循財也將繼續鞏固「多年來精心構建的新中關係基石」。
濃厚興趣:對中國歷史文學深感興趣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中國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訪問中國時曾參觀了多個歷史遺址和博物館,包括廣州的黃埔軍校舊址、展示馬王堆漢墓考古發現的湖南博物館、三國時期的赤壁古戰場、以及三星堆遺址等地。
陳燮榮回憶說,在前往赤壁的途中,他和李顯龍討論了三國時期的歷史,並將之與當代情況進行對比。李顯龍對三國故事以及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文學作品了如指掌。
李顯龍在參觀時,會對出土文物和古代碑文仔細觀察,並認真閱讀碑文上的文字。自稱為「老華校生」的李顯龍對中國古典文學名篇情有獨鍾,他對諸葛亮的《出師表》、白居易的《長恨歌》、岳飛的《滿江紅》等作品熟讀於心,並在外交場合或接受媒體採訪時,自如地引用這些作品中的名句。
2004年5月,李顯龍作為副總理訪問中國時,時任中國副總理用廣東樂曲《步步高》預祝他即將成為總理,李顯龍則巧妙地回應以蘇軾《水調歌頭》中的「高處不勝寒」。中國副總理聽後微笑著向李顯龍豎起了大拇指。陳燮榮表示:「他不僅精通中文,還深入了解中國文學,因此他對中國的認識是深入和全面的。」
感受城市脈搏:喜歡到街頭走一走
李顯龍總理的訪問中國之旅,不僅僅是進行高層會談、參加峰會和參觀企業。他還會親自實地感受中國不同城市的脈搏,了解中國各方面的最新發展動態。

圖源:臉書
根據2004年至2013年擔任李顯龍新聞秘書的陳懷亮的回憶,李顯龍在出訪時喜歡走到街頭,親自觀察當地情況,他在訪問中國時也是如此。「總理對於了解當地的文化和民眾生活非常感興趣……但遺憾的是,出於安全考慮,有時他無法這麼做。」
當有機會走在街頭,由於他在中國民眾中的高知名度,李顯龍常常會被熱情的民眾團團圍住。多年前李顯龍訪問西安時,他們一行人去了回民街,當地民眾得知新加坡總理的到來後,紛紛前來一睹他的風采,李顯龍原本是想要了解當地生活的,結果卻成了大家圍觀的目標。
新加坡長期以來的獨特優勢,包括兼收東西方文化影響,加上特殊的地緣位置,有能力在大國中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
李總理在與中國打交道上有豐富的經驗……不僅是中國,他在全世界都有廣闊人脈,他會是無價的資源……我也完全有信心,黃循財領導下的新團隊,能夠應對未來的更多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