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人智庫最新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顯示,在113個參與調查的國家中,綜合考量食品價格承受力、食品供應能力、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三方面28個指標,新加坡排名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愛爾蘭。在食品安全分項指標中,新加坡得到了滿分。
那麼新加坡是如何確保公眾「舌尖上的安全」?
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相對缺乏,大約90%的食品依賴進口。為確保食品安全,新加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有明確的法規規範食品生產、加工、進口和批發等環節,實施嚴格的安全標準和認證制度。
除極個別本地特色食品外,新加坡的食品安全標準幾乎完全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接軌。

此外,新加坡也以嚴格的執法確保相關法規、標準落到實處。如果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存在隱患的整批食品都不得在市場上銷售。
在很多情況下,進口食品還沒有「登機」或「裝船」前,農糧與獸醫局就已經開始檢驗、審核工作,確保食品生產條件符合新加坡的安全標準、進口商提交完備的資料證明食品的安全性。

在新加坡農糧與獸醫局網站「食品安全與質量」一欄的介紹中,該局強調,任何在新加坡售賣的食品,必須遵守新加坡的食品條例,進口商也必須據條例檢查食品的成分。
食品安全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呼籲食品行業、消費者都應重視食品安全,而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部門的監管。該局還定期舉辦講座或通過媒體等平台向公眾介紹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
全方位的三大指標體系
上述三大類指標體系都包含哪些因素呢?

「食品價格承受能力」測量的是消費者購買食品的能力、消費者對於食品價格震盪的脆弱程度,以及政府在食品價格震盪時對消費者支持的項目和計劃。包括家庭消費中食品開支的比例、在全球貧困線之下生活的人口比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農業進口關稅、農民獲得金融支持的渠道、食品安全網絡的存在等。
「食品供應能力」測量的是一國食品供應的效率、供應中斷的風險、國家分配食品的能力,以及為了提升農業產量而做出研究的努力。其中包括供應的充足性、公共財政中的研發開支、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生產波動、政治穩定性、腐敗程度、吸納城市化壓力的能力等因素。
「質量與安全」則測量平均飲食的種類與營養及食品的安全性,包括膳食多樣性、營養標準、微量元素攝入、蛋白質質量和食品安全等指標。其中的「食品安全」是狹義的,基本對應於中國媒體討論的有毒有害食品問題。
收入增長驅動食品安全進步
該研究報告稱,世界總體的食品安全狀況與之前一年相比,變化不大。沒有哪個地區有非常顯著的進步。整體比較之下,撒哈拉以南非洲進步最大。
發展中國家去年食品安全取得長足進步,非洲東部的衣索比亞、非洲南部的波札那和美洲地區的多米尼加共和國進步最為顯著,平均提升了8個位次。食品供應的改善和居民收入的增長是主要驅動力。
報告認為,一些新興市場國家表現出能夠應對城市化對食品安全帶來的挑戰。報告特別表揚了非洲西部的小國獅子山,該國在報告中的「新城市化」指數部分居於第一位。「新城市化」測量政府對於增長的城市人口供應食品的能力。
過去3年中,獅子山實際GDP的增長速度,幾乎是城市化速度的4倍,這意味著政府應該有能力養活新的城市人口。在獅子山的首都弗里敦,90%的蔬菜由城市中的農業提供。
腐敗拉低食品安全得分

報告認為,國內政治局勢與食品安全密切相關。
「在最近幾年中,經歷了政治穩定與民主權利增長的國家,如緬甸和斯里蘭卡,其食品安全指數排名也提升了。緬甸提升了5位,斯里蘭卡提升了4位。相反,政治穩定性削弱最大的國家,食品安全也下降很多,處於內戰狀態的索馬利亞就是這樣。根據《經濟學人》信息部的「民主指數」的研究,民主改革與食品安全相關性也很大。腐敗水平較高的國家,很可能導致其食品安全水平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