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行支持外國語
面對如此緊張的國家局勢,李光耀開始花費大把時間研究新加坡未來該何去何從。在其眾多的相關措施中,有一條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李光耀決定把英語定位為其國語,這一行為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
因為新加坡原本就是一個移民國家,其本土國民少之又少,多達%74.2的人口是從中國南方的廣東福建一帶移居過去,有著絕大多數的華人血統。而其他部分也絕大多數是印度尼西亞血統和歐洲血統以及馬來西亞血統。
在新加坡絕大多數人會講漢語,各大政治經濟機構中也存在著大批以"中華"為號的組織協會。因而當新加坡剛一成立,就有人提出將漢語作為國語,畢竟新加坡%70以上國民是炎黃子孫的後裔。
當然,連李光耀自己的祖上也是中國廣東人,但是他卻執意要將盛行於西歐國家的英語定為國語,對於其深層原因也並未做過多解釋。

以英語作為國語的政策落實之後,李光耀開始馬不停蹄的提出各種政治經濟政策,來扶持新加坡的發展成長。
他在各大高校設立眾多高額獎學金,規定只要學習成績優異國家便公費送其出國留學。待國家花費大把資金讓本國學子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學成歸來之後,李光耀又設立各種高額優惠引流政策,吸引其高級知識分子留在本國發展,從而為國家科研工作做出巨大貢獻。
同時,李光耀注意到當時的新加坡沒有自己的產業,經濟收入基本上依賴於作為港口城市的國際貿易轉運費用。
為了給新加坡國內經濟結構注入新的血液,他不辭辛勞,經常親力親為帶領團隊跑去其他國家,提出優惠政策吸引外國貿易大亨在新加坡設立分公司、建立廠房,從而側面為新加坡帶來外企收入的同時還能解決一大批人的就業問題。

只是,在英語作為國語之後,加之過去19世紀初開始,新加坡在長達半個世紀裡受英國殖民者統治,很多生活習慣、文化習俗方面都深受西歐國家影響,所以在李光耀帶領其國民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很多東西都不謀而合。
不管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新加坡國民都可以用國際通用語言——英語來進行交流,這就為新加坡節省了像很多其他國家一樣,除母語外的英語學習資費、翻譯資費等,更重要的是省去中間交流溝通的障礙,自然會為新加坡國家迎來更多西歐已開發國家與之進行商貿往來的機會。
就這樣,李光耀帶領其國家子民,從1965年人均450美元的GDP,發展到了1990年李光耀卸任時人均14504美元的GDP,比其初步獨立時整整翻了30多倍。

李光耀的巨大決心,帶領200多萬名新加坡人口避免了被其他國家吞噬的危機,他帶領廣大國民從淡水資源都要進口買來用的匱乏國家,發展成為了今天的已開發國家。
迄今為止,新加坡已經依靠其強大的經濟政治文化實力久居"亞洲四小龍"席位良久,是亞洲地區,其他國土遼闊經濟水平卻始終貧弱的貧困、發展中國家羨慕不來的一種實力。
多年自傳道真情
國家是發達起來了,當時緊迫的國家危機也解決了,但是關於李光耀當時所言的這句話:"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可能成為國語"卻依舊是新加坡人民心目中的一大疑問。

好多人不斷發出疑問,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李光耀說出這種忘本的話?即使李光耀在那裡面對謠言四起的境況可以穩若泰山、從不發表任何相關解釋言論,可廣大網友和被強硬駁回的商會成員卻百思不得期間,始終在私下竊竊私語。
終於在2013年時,李光耀親自執筆撰寫了一本名叫《李光耀觀天下》的書籍,其中除了有李光耀對於天下局勢的獨特分析,還提到了自己當年不顧眾人反對、執意要將外來語種英語作為新加坡國語的原因。"
幸運的是,過去統治新加坡的是英國,它留下的是英語。假如新加坡如越南那樣是由法國統治,我們就必須忘掉法語,再去學習英語以便同世界接軌,那肯定是個非常痛苦和艱難的轉變。我們選擇使用英語作為第一語言,這樣能在國際舞台上更具競爭力。"

原來,之所以會這樣做,並不是李光耀崇洋媚外非要對於西方國家的東西趨之若鶩,反而僅僅是為了當時,生存狀況十分艱難的新加坡國家,能夠儘早在經濟政治上與已開發國家接軌,從而為本國國民創造更好的經濟環境,過上更加舒適充裕的精神物質生活而已。
眾所周知,不論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是什麼樣的,它生存於這個全球一體化的世界環境之中,就免不了要在很多方面跟隨先進已開發國家的腳步。
只有在自己時刻緊隨世界潮流的過程中,才不會被以已開發國家為風向標的大軍所遺棄,並且,當一個國家匱乏到連淡水資源都只能花費昂貴的資金向他國購買的時候,究竟以哪種語言為國語還重要嗎?
新加坡的傳統文化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它完全可以從其他方面入手去傳承、發揚。
當把原本就有近半個世紀流行傳統的英語作為國語時,不僅可以讓其國家更好地融入世界一體化的發展潮流中,帶動整個國家經濟貿易產業的發展,從而有效提升新加坡國民整體生活水平。
而且潛移默化中也免去了其國民再專門學習英語的繁瑣過程,同時,中文作為其祖先的母語又從來不會被忘卻,這樣的話,對於李光耀當年不顧眾人的反對將英語作為國語的行為豈不是就更好理解了。

在李光耀的大局意識下,新加坡僅僅用幾十年時間,便從一個舉步維艱的小小島國,發展成為了亞洲實力最強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了亞洲地區僅有的幾個世界已開發國家之一。
事實證明,李光耀當年的選擇是正確的。
至今為止,新加坡民眾雖然習慣以英語交流、工作、學習、生活,但是漢語作為其母語也從未消失過,絕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說漢語,並且保留了很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只能說,李光耀在當年為全體新加坡民眾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並且是一個全心全意為新加坡民眾向好發展的偉大決定。
現在的新加坡已經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之下,發展成為了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多語言的多元化國家,從長遠來看,完全適應了世界潮流對於其國家發展的深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