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國,世界上再也沒有哪個國家有新加坡這樣系統而全面的華文教育了。不過,在作為中國學生們的熱門留學目的地的新加坡,本地人對華文的熱情卻在中國學生的湧入之後有了退縮。
但是,中國學生在華文上的優勢並不是唯一的原因,在網際網路的普及之下,各種電子設備開始入侵小孩子的世界,他們再也不像老一輩那樣熱愛閱讀雜誌報紙,學習華文,翻看報章,通常也只是應付考試或者是專題作業。
1

這個問題在新加坡是很受重視的,為了鼓勵華文學習,提高孩子對華文的興趣,針對各個年齡層的,類型從作文、詩歌朗誦到歌曲創作比賽應有盡有。學校和老師們可謂是絞盡了腦汁。
在這些賽事中,最有名的,應該就是華文媒體舉辦的「華文大比拼」了!
「華文大比拼」是華文媒體集團針對學生推出的華文活動,每年的主辦方都不同,比賽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語言能力和交流的平台,參賽者通過比賽,能認識和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激發學習華文的熱情和興趣。
賽制
小學組比賽分初賽和決賽兩個階段,參賽者必須是小五或小六的本地在籍學生,每所學校的參賽人數不限。初賽平均得分最高的四所參賽學校,將進入決賽。每所參賽學校組成三人一隊,並可安排一名候補隊員(共四名),隊員中非新加坡籍最多一名。決賽將以在台上口試、搶答等方式進行。
冠軍隊伍可獲得2000元獎金、獎盃和證書;亞軍可得1000元獎金、獎盃和證書;季軍500元獎金、獎盃和證書。初賽中積分最高的20名學生將獲得個人表現優秀獎,每人可得30元獎金及證書。
中學組比賽則分初賽、半決賽和決賽三個階段進行,參賽者必須是中一至中五的本地在籍學生,每所學校參賽人數不限。初賽形式與小學組相同,平均得分最高的六所參賽學校晉級半決賽。
冠軍隊伍將可獲得3000元獎金、獎盃和證書;亞軍可得2000元獎金、獎盃和證書;季軍1000元獎金、獎盃和證書。初賽中積分最高的30名學生將獲得個人表現優秀獎,每人可得50元獎金及證書。
2

截至2018年,「華文大比拼」已經走過了五個年頭,每年都是廣大新加坡人關注的一個焦點。不僅參賽人數在逐年增加,每年的比拼環節也是在不斷創新。在今年,更是推出了公開組問答遊戲,讓成人也能參與到活動中來。
在上半年剛剛結束的「華文大比拼」,共吸引了1932名中小學生參加,比去年多出200多人,其中超過70%為本地學生。很多新加坡的老師、學者都認為,這些數據背後代表著的是一個令人高興的未來!
為了繼續以好玩逗趣的方式激發莘莘學子學習華文華語的興趣,今年的「華文大比拼」的考題以及題目形式新穎,主辦單位新增添了「七七找成語」以及「九九成語表」兩個新環節,讓學生在寫滿方塊字的表格中尋找成語。四組必須同時搶答,三分鐘內找到的成語越多,分數越高。

比賽也設有許多音樂題和視頻題,大賽嘉賓教育部長(高等教育及技能)兼國防部第二部長王乙康就兩次在視頻題中擔任「出題嘉賓」。
除了更有趣味性,比賽題目難度也升級,甚至評委都大喊「為難」。中學組問答環節中,成語「虛與委蛇」的讀音就讓評委漢文教集團總裁黃靖雅表示太難了,所以學生讀錯也可以理解。黃靖雅說:「比賽題目都不簡單,但是我們的學生們都能應付,讓我非常驚喜。」
在成人也可以參加的公開組問答遊戲中,成績優秀的公眾還可以贏取豐厚的商場購物禮券。
3
《聯合早報》屬下學生報《逗號》主編王慧容說:
「這項比賽希望讓學生髮現華文的樂趣與活力,所以我們在準備考題時特意增加有趣又有意義的新鮮元素,包括『傳情達意猜詞語』、『即席演講』、『成語接龍』和『歌曲』等。從現場的反應來看,這些回合也的確收穫很好的效果。明年,我們也會考慮讓題目的呈現方式更多元化,比如加入影片和視頻,使比賽的挑戰更貼近生活實況。」
這段話發表於2015年,那是「華文大比拼」誕生的第二年。在2017年,「華文大比拼」更是首次走出校園,讓更多的觀眾也可以感受到華文的魅力。2017年,也是報名參賽「華文大比拼」的學校和學生數量創歷來新高的一年。

雖然是名為比拼,但是「華文大比拼」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只注重獎牌的比賽。雖然最後的獲勝者會有豐厚的獎勵,但是很多參賽者更享受的是參加比賽的過程,很多學生都在比賽過程中學到了很多在課本知識上學不到的華文知識,還有一些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培養了自己對華文以及華文作品的興趣。
通過這次比賽了解自己的「短處」後,勾起了我對了解中國文學的興趣,希望多讀一些詩詞和作者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