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世貿組織已經失去信心。美國現在經常在世貿組織規則之外,單方面徵收關稅和實施貿易制裁。美國也偏向於選擇雙邊貿易協定,與比它小的國家進行一對一的談判。相較於維護多邊體制的廣泛利益,這個做法更能讓美國從糾紛中直接獲利。這種美國優先的做法讓友國十分擔憂。
新加坡不能持有相同的觀點。身為小國,新加坡在雙邊談判中自然處於較不利的地位。我們需要改革並強化多邊體系,而不是削弱或阻礙其發展。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把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局限在雙邊合作上,將意味著我們無法享有多邊合作所帶來的雙贏機會。此外,我們也需要建立更廣泛的區域和國際合作架構。多個國家共同加深經濟合作,不僅能夠促進彼此的繁榮,還能加強集體安全。這是因為它們對彼此的成功存在利害關係,使它們更有推動力維護有利和平的國際秩序。這樣一來,許多國家無論大小,都能從中受惠。
因此,如果不能推進全球多邊貿易協議,我們至少必須繼續推進區域或諸邊貿易協議。這或許不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案,但這是務實的做法,讓各國能逐步減少貿易壁壘和為協議設定更高的標準,供其他國家採用。
這就是當初我們啟動「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簡稱 TPP)的原因。美國原先參與TPP談判,因為它意識到其中的戰略效益,但最終還是退出了。所幸,餘下的11個成員國繼續磋商,並最終保留大部分的內容形成了目前已生效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簡稱CPTPP)。
好幾個國家,包括韓國、泰國和英國都表示有意加入 CPTPP,這讓我感到欣慰。中國也正密切關注 CPTPP的發展。雖然中國目前沒有加入的打算,我希望中國有一天會認真考慮加入CPTPP。同樣的,我也希望有朝一日,美國的政治環境能允許美國政府重新考慮美國的立場,並意識到加入CPTPP對美國在經濟和戰略上都有好處。畢竟美國也曾在TPP(CPTPP的前身)的籌划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亞太地區國家目前正努力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簡稱RCEP)的談判。與CPTPP不同,RCEP包括西太平洋區域的主要國家,包括東北亞與東南亞國家,更重要的是,它也納入了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樣的安排將減低RCEP被誤解為是一個排擠美國和其合作夥伴的集團的風險。由於RCEP成員國之間的差異較大,其所設定的目標自然比CPTPP低,在磋商的過程中也較難取得共識。儘管如此,我仍希望成員國可以作最後衝刺,在今年內完成RCEP的談判,或者是當主要成員的國內選舉時間表允許的時候。
當然,區域合作不僅限於貿易合作。例如,東南亞國家所成立的東協就為其十個國情各異的成員國提供了有效的交流與合作平台,加深它們之間的關係,並促進各方和平共處。東協已經成為其他國家有效的合作夥伴。作為一個群體,它也讓成員國施展更大的影響力。
東協秉持以共識定決策的原則。它在一些事務上進展順利,另一些則停滯不前,這是因為東協成員國面對了來自各方的戰略勢力的壓力。這是我們需要認清的現實,那就是在區域展開合作,就必須面對各種外部的影響。儘管東協存在局限,東協還是為成員國的福祉和本區域的安全貢獻良多而東協的夥伴國也肯定了「東協中心論」(ASEAN centrality)的價值。
隨著地緣政治的變化,促成區域合作的新概念和平台也應運而生,最顯著的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新加坡支持「一帶一路」,視之為中國積極參與區域和區域以外活動的具有建設性的機制,因此我們也是「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例如,我們與世界銀行合作推廣金融和基礎建設的互聯互通,同時也為「一帶一路」參與國提供專業和法律服務。新加坡也同中國合作,發展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旗下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將中國西部與東南亞連接起來。
當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質內容和落實的方式也很重要。個別項目必須具有商業價值並符合經濟效益,同時為合作夥伴帶來長期利益。可是,並非每個項目都如此順利,有些項目工程可謂困難重重。整體而言,「一帶一路」必須保持開放和具包容性,不能把整個區域變成一個封閉的聯盟,只以一個單一主要經濟體為中心。亞洲國家在與中國深化聯繫的同時,也需要與美國、歐洲、日本和其它國家發展友好關係。換言之,「一帶一路」應該幫助中國融入世界。最終的成果必須是加強全球化,而不是導致各方勢力處於對立狀態。
我相信中國意識到這點。不久前,中國領導人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明確表示 ,「一帶一路」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的理念。財政部長劉昆也表示,中國將成立「一帶一路」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以防範債務風險,這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歡迎。因此,接下來的考驗在於如何實踐這些承諾。不過,肯定的是,他們正朝正確的方向邁進。
與此同時,有些國家也提出了促進區域合作的其它項目。例如,一些國家就提出各種概念來加強印度–太平洋區域合作。比起「一帶一路」倡議,這些項目或許還缺少細節,或是還未全面推行,但是新加坡的態度是一以貫之的。我們支持任何開放、具包容性的區域合作項目,因為它們是促進各國有效合作、加深區域一體化的平台。不過,這些項目必須加強而不是破壞以東協為中心的現有安排,不應該造成陣營對立、加深矛盾或迫使各國選邊站。它們應該團結而不是分化世界。
總結
中美關係將決定國際關係未來的發展。世界兩大強國展開權力、勢力之爭是很自然的,但競爭不該演變成衝突。我們希望中美兩國能找到具建設性的合作模式,在競爭的同時,也在各個重要課題上展開合作,共創雙贏。
基於中美兩國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有些人認為兩國之間不可能、甚至不應該達成協議。一名美國官員最近就把中美博弈形容為「迥然不同的文明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 」。 同時也有人認為美國是個希望被人人效仿的年輕國家;反之、中國則是個自認無法被模仿的古老國家。
想要世界各國都採納同樣的文化價值觀和政治體系不單是強人所難、更是不切實際。事實上,人類的多樣性就是它的力量。我們可以從價值觀、觀點、制度和政策的差異中互相學習。人類能不斷進步,就仰賴思想的交流,以及不斷地學習和適應。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去年曾表示,世界正處於一個非常非常嚴峻的時期。沒有人能夠預測事態的發展。上兩個世紀,東南亞在不同時期見證了大國之間的抗爭。它經歷了戰火的蹂躪,和被他人占領所帶來的破壞和苦難,並被分成對立的陣營。它也親眼見證,一個國家或區域如果與世界經濟隔絕,都將停滯不前,有時候還會引發衝突。另一些時候,它又受益於國際合作,這種合作創造了一個開放、穩定的環境,讓各國能夠在和平中繁榮昌盛。
長遠來說,我們不能排除任何可能發生的情況。不過,我們這一代必須共同努力,才能在最大限度上確保每個國家都會以睿智和勇氣作出正確的抉擇,並支持經濟開放和一體化,同時保存以及擴大我們共同取得的進展。
謝謝。
面對越來越劍拔弩張的局勢,大概李顯龍總理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聲。點擊閱讀原文Readmore,查看演講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