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世贸组织已经失去信心。美国现在经常在世贸组织规则之外,单方面征收关税和实施贸易制裁。美国也偏向于选择双边贸易协定,与比它小的国家进行一对一的谈判。相较于维护多边体制的广泛利益,这个做法更能让美国从纠纷中直接获利。这种美国优先的做法让友国十分担忧。
新加坡不能持有相同的观点。身为小国,新加坡在双边谈判中自然处于较不利的地位。我们需要改革并强化多边体系,而不是削弱或阻碍其发展。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把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局限在双边合作上,将意味着我们无法享有多边合作所带来的双赢机会。此外,我们也需要建立更广泛的区域和国际合作架构。多个国家共同加深经济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彼此的繁荣,还能加强集体安全。这是因为它们对彼此的成功存在利害关系,使它们更有推动力维护有利和平的国际秩序。这样一来,许多国家无论大小,都能从中受惠。
因此,如果不能推进全球多边贸易协议,我们至少必须继续推进区域或诸边贸易协议。这或许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但这是务实的做法,让各国能逐步减少贸易壁垒和为协议设定更高的标准,供其他国家采用。
这就是当初我们启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 TPP)的原因。美国原先参与TPP谈判,因为它意识到其中的战略效益,但最终还是退出了。所幸,余下的11个成员国继续磋商,并最终保留大部分的内容形成了目前已生效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简称CPTPP)。
好几个国家,包括韩国、泰国和英国都表示有意加入 CPTPP,这让我感到欣慰。中国也正密切关注 CPTPP的发展。虽然中国目前没有加入的打算,我希望中国有一天会认真考虑加入CPTPP。同样的,我也希望有朝一日,美国的政治环境能允许美国政府重新考虑美国的立场,并意识到加入CPTPP对美国在经济和战略上都有好处。毕竟美国也曾在TPP(CPTPP的前身)的筹划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亚太地区国家目前正努力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的谈判。与CPTPP不同,RCEP包括西太平洋区域的主要国家,包括东北亚与东南亚国家,更重要的是,它也纳入了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样的安排将减低RCEP被误解为是一个排挤美国和其合作伙伴的集团的风险。由于RCEP成员国之间的差异较大,其所设定的目标自然比CPTPP低,在磋商的过程中也较难取得共识。尽管如此,我仍希望成员国可以作最后冲刺,在今年内完成RCEP的谈判,或者是当主要成员的国内选举时间表允许的时候。
当然,区域合作不仅限于贸易合作。例如,东南亚国家所成立的东盟就为其十个国情各异的成员国提供了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加深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促进各方和平共处。东盟已经成为其他国家有效的合作伙伴。作为一个群体,它也让成员国施展更大的影响力。
东盟秉持以共识定决策的原则。它在一些事务上进展顺利,另一些则停滞不前,这是因为东盟成员国面对了来自各方的战略势力的压力。这是我们需要认清的现实,那就是在区域展开合作,就必须面对各种外部的影响。尽管东盟存在局限,东盟还是为成员国的福祉和本区域的安全贡献良多而东盟的伙伴国也肯定了“东盟中心论”(ASEAN centrality)的价值。
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促成区域合作的新概念和平台也应运而生,最显著的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新加坡支持“一带一路”,视之为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和区域以外活动的具有建设性的机制,因此我们也是“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例如,我们与世界银行合作推广金融和基础建设的互联互通,同时也为“一带一路”参与国提供专业和法律服务。新加坡也同中国合作,发展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旗下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将中国西部与东南亚连接起来。
当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内容和落实的方式也很重要。个别项目必须具有商业价值并符合经济效益,同时为合作伙伴带来长期利益。可是,并非每个项目都如此顺利,有些项目工程可谓困难重重。整体而言,“一带一路”必须保持开放和具包容性,不能把整个区域变成一个封闭的联盟,只以一个单一主要经济体为中心。亚洲国家在与中国深化联系的同时,也需要与美国、欧洲、日本和其它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换言之,“一带一路”应该帮助中国融入世界。最终的成果必须是加强全球化,而不是导致各方势力处于对立状态。
我相信中国意识到这点。不久前,中国领导人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明确表示 ,“一带一路”将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的理念。财政部长刘昆也表示,中国将成立“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以防范债务风险,这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欢迎。因此,接下来的考验在于如何实践这些承诺。不过,肯定的是,他们正朝正确的方向迈进。
与此同时,有些国家也提出了促进区域合作的其它项目。例如,一些国家就提出各种概念来加强印度–太平洋区域合作。比起“一带一路”倡议,这些项目或许还缺少细节,或是还未全面推行,但是新加坡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我们支持任何开放、具包容性的区域合作项目,因为它们是促进各国有效合作、加深区域一体化的平台。不过,这些项目必须加强而不是破坏以东盟为中心的现有安排,不应该造成阵营对立、加深矛盾或迫使各国选边站。它们应该团结而不是分化世界。
总结
中美关系将决定国际关系未来的发展。世界两大强国展开权力、势力之争是很自然的,但竞争不该演变成冲突。我们希望中美两国能找到具建设性的合作模式,在竞争的同时,也在各个重要课题上展开合作,共创双赢。
基于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有些人认为两国之间不可能、甚至不应该达成协议。一名美国官员最近就把中美博弈形容为“迥然不同的文明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 ”。 同时也有人认为美国是个希望被人人效仿的年轻国家;反之、中国则是个自认无法被模仿的古老国家。
想要世界各国都采纳同样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体系不单是强人所难、更是不切实际。事实上,人类的多样性就是它的力量。我们可以从价值观、观点、制度和政策的差异中互相学习。人类能不断进步,就仰赖思想的交流,以及不断地学习和适应。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去年曾表示,世界正处于一个非常非常严峻的时期。没有人能够预测事态的发展。上两个世纪,东南亚在不同时期见证了大国之间的抗争。它经历了战火的蹂躏,和被他人占领所带来的破坏和苦难,并被分成对立的阵营。它也亲眼见证,一个国家或区域如果与世界经济隔绝,都将停滞不前,有时候还会引发冲突。另一些时候,它又受益于国际合作,这种合作创造了一个开放、稳定的环境,让各国能够在和平中繁荣昌盛。
长远来说,我们不能排除任何可能发生的情况。不过,我们这一代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在最大限度上确保每个国家都会以睿智和勇气作出正确的抉择,并支持经济开放和一体化,同时保存以及扩大我们共同取得的进展。
谢谢。
面对越来越剑拔弩张的局势,大概李显龙总理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点击阅读原文Readmore,查看演讲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