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MAS)董事總經理拉維•梅農(Ravi Menon)在一場名為「支持數字資產創新,反對加密貨幣投機」(Yes to Digital Asset Innovation, No to Cryptocurrency Speculation)的講座上發表演講,認為加密貨幣對散戶投資者來說是「極度危險」的,新加坡需要對其進行更加嚴格的監管。
但與此同時,梅農再次強調了金融管理局的目標,即推動新加坡成為金融科技和數字資產的活動中心。新加坡能否在成為領先金融科技中心的同時,保護其公民不受加密貨幣的不良影響?數字資產創新和加密貨幣之間又有何區別?我們是否能將二者真正區分開來?
在不深究技術細節的情況下,從本質上來說,數字資產是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發布和傳輸的一種數字(或數字化)資源,它包括圖像、視頻、代幣甚至合同。數字資產創新促進了區塊鏈上的無縫和透明交易。
加密貨幣只是數字資產的一種形式,是通過加密技術以數字方式創建和保護的。和區塊鏈上的其他數字資產一樣,加密貨幣交易需要區塊鏈網絡中的每個成員進行驗證,因此這種交易不受任何一方的干擾或操縱。
然而,與其他數字資產不同的是,加密貨幣的支持者將其吹捧為一種可替代的交換媒介和價值儲存手段——這聽起來很像傳統貨幣,但卻不受國家監管。
這反過來又吸引了投資者的注意。現在,在他們看來,加密貨幣往好了說是一種資產類別,往壞了說就是投機性投資。

加密貨幣是否真正存在風險?
儘管加密貨幣具有數字化和去中心化的優勢,但即使是不怎麼關心市場的消費者,也越來越能察覺到它所帶來的風險。
因加密貨幣損失錢財、擾亂生活秩序的案例比比皆是,這些事件大部分都與「加密寒冬」有關,「加密寒冬」是指從2022年初開始,一些主流加密貨幣的價值開始急劇下降,而且沒有減弱的跡象。
就在兩個月前,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加密貨幣對沖基金三箭資本(Three Arrows Capital)面臨破產,因為全球加密貨幣拋售和穩定幣Terra的崩盤給該企業帶來了巨額虧損,使其陷入對沖基金破產清算的地步。
加密貨幣的崩盤讓很多新加坡的年輕投資者損失了大部分儲蓄。除了市場波動,人們仍然擔心加密市場中的欺詐活動,包括洗錢和「拉地毯」行為——即開發者人為地推高一種新數字代幣的價格,然後攜款潛逃。
切忌不分良莠
然而,儘管加密貨幣有一定的風險,而且不太穩定,但支撐這種數字貨幣的技術,即區塊鏈,仍然為金融和非金融領域的應用帶來了很大希望。區塊鏈本質上是在計算機網絡成員或節點之間進行共享的一種分布式帳本,區塊鏈的記錄方式非常安全且分散,因為「鏈上」的每筆交易都必須通過網絡所有節點的驗證。
由於區塊鏈能夠促進即時去中心化交易、保護公開數據,所以它可以成為政策制定者的有利工具。例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正在與當地的金融科技公司STACS共同創建區塊鏈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數據和認證註冊。
該註冊預計可以為金融機構提供安全而透明的ESG數據獲取渠道,達到進一步監測貿易融資和投資組合的目的。會計與企業管制局(The Accounting and Corporate Regulatory Authority, ACRA)也建立了類似的Trust Bar,這是一個數字平台,能夠將公司信息,例如商業證書和個人資料保存在區塊鏈上。該平台不僅可以讓公眾實時訪問和驗證這些信息,還可以防止他人篡改信息。因此,雖然區塊鏈常常作為分類帳簿來交易比特幣(Bitcoin)或以太坊(Ethereum)等加密貨幣,但在非加密領域上的應用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儘管新加坡對加密貨幣的散戶投資進行了限制,但保留區塊鏈和其他金融科技為政策制定者和各機構帶來的創新優勢很有必要。正如梅農在演講中所說的,創新和監管並非不能共存,事實上,它們往往是相輔相成的。

如何建造真正的金融科技中心
對新加坡來說,想要實現建造金融科技中心的這個宏願,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強健且反應迅速的監管系統。長期以來,對於希望尋求穩定製度開展業務、進行金融創新的金融機構來說,健全的監管系統都是一種非常關鍵的「吸引」因素。從這個角度來看,對加密貨幣的散戶投資進行嚴格監管可以幫助新加坡遠離市場波動、「拉地毯」和洗錢等不良行為,帶來高附加值的數字資產活動。當然,這也意味著零售加密平台將流向杜拜等「對加密貨幣更加友好」的國家和地區,但新加坡不必太過擔憂。
新加坡要將金融科技中心作為長期發展的方向,就不能寄希望于波動較大的加密貨幣交易市場,而應該以可持續、符合道德規範的區塊鏈應用為中心,為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謀取利益。
2010年,高頻交易導致了股市閃電崩盤;2008年,不受監管的金融工具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同樣的道理,如果加密貨幣市場不受監管,將會嚴重擾亂新加坡的金融市場和經濟。
因此,新加坡必須對數字資產活動開展有序監管,將重點放在創造長期經濟價值上,而不是從動盪的加密市場中謀取短期利益。

文章來源:Global-is-Asian,2022年9月20日,星期二
作者:Woo Jun Jie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