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便利,已經離不開塑料了,比如,去趟菜市場,就是一堆塑料袋;去趟超市,各種零食袋子;叫次外賣,各種塑料盒,塑料袋和勺子;一杯果汁,又是一次性塑料杯子,塑料管子。
塑料是很方便,卻也給環境造成了最大的危害。

圖片來源網絡
為了環境保護,政府提倡大家減少叫外賣,更是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供應,根據觀察,在去年,新加坡270家餐飲業停止供應塑料吸管,超市也在對塑料袋進行收費,希望大家能自己攜帶環保袋進行購物。
就這樣,2018年生產出的塑料垃圾仍然有95萬公噸,而僅僅只有4%被回收。96%的垃圾正在嚴重污染環境,這也說明,塑料垃圾不只是回收和減少使用就能解決。

圖片來源網絡
回收雖然也能減輕浪費,但如果因為可以回收,就大肆使用,並不利於長久的環保效益,只會日益增加污染。
商業心理學家楊曉芸在一年前就開始做資源回收,她嚴格遵循6R原則,即拒絕、減少用量、重複使用、維修及保養、改變用途和再回收。

她記得第一次把回收來的物品拿去做慈善捐贈時,她心想,如果每個家庭都能把重複試用的塑料做二次使用,那一年以後,大家肯定就會發現一次性和多次使用會減少多少垃圾了。

就比如小文,會隨身攜帶一個購物袋,每次去超市都不用購買購物袋,一年下來可以減少不少的塑料垃圾,還節省了不少錢哦~
楊曉芸特別注重環保,平時生活中也會留意垃圾來源,她發現除了塑料垃圾以外,最多的是食物垃圾,比如水果皮,蔬菜渣,剩飯剩菜等廚餘垃圾,於是她把果皮都釀成了環保酵素,也用蚯蚓把廚餘垃圾做成堆肥。

她現在最大的希望是讓更多的人對環境保護的認知有所提高,她正在創立一個共享環保資源網站,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環保的行為。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句話雖然人人都知道,但更希望人人都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