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10月新加坡南北線碧山站和布萊德站之間的地鐵隧道的積水事件嗎?
當時的一場雨水,差點把地鐵也給淹了!列車和軌道器材都浸泡在水裡,工作人員花了10多個小時才將積水清理乾淨,當時還造成了超過23萬名乘客受影響,一時將新加坡的地鐵問題推向了風浪口。
基礎建設統籌部長兼交通部長許文遠則透露,那次碧山積水事件,導致軌邊器材以及一列車底下的部件浸泡在水裡,有關的維修與更換部件費用達約200萬元,由SMRT承擔。

話說新加坡這大半年來,積水的問題可是一件又一件,而對於碧山積水事件,事實上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因為地鐵隧道入口目前擁有兩個主要預防積水裝置。首先,雨水會自動流入一個儲水池中,然後被抽水系統抽走。而碧山站的儲水池的容量相當於兩個奧林匹克游泳池的大小,可以持續儲存約六個小時的豪雨。
其次,儲水池也具備多個抽水器能夠將積水抽到外部的積水系統。抽水系統配有感應器,一旦積水達到一定水平,就會自動進行抽水工作。另外,當積水量達到超高水平時,也將觸發「警報」通知運作控制中心,來檢測警報觸發的原因,並採取其他的額外措施。
在正常情況下,當雨水流到位於碧山和布萊德地鐵站軌道下的儲水池時,這些浮動開關會根據水位情況而自動啟動。

然而事發當天,水泵的所有開關都失靈,當水位高漲時,三個水泵無法啟動,結果無法把雨水抽出,排到外頭的排水系統。雨水最終回流到隧道內。而事發後展開檢查顯示,三個水泵都能正常運作。
而且當天的雨水量約640立方米,而儲水池的容量是5000多立方米,相等於兩個奧林匹克游泳池的容量,因此儲水池的容量足夠,設計是沒問題的。因此,這說明了浮動開關可能之前早已出現故障。

不過如果說「碧山積水」事件是工作人員失責的原因,那新加坡前幾天的「淹水事件」,相信是排水系統確實已經不適合現在這種氣候的降水量了,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