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除夕到正月初一之間,新加坡媒體上肯定能看到這些:電視直播的跨年倒數節目,以及午夜12點過後,農曆新年出生的第一個寶寶。
即將來臨的農曆年恰好是龍年,今年第一個出生的小男孩或小女孩會不會有一眾龍寶寶尾隨著來到這個世上,提振新加坡持續低迷的生育率?
十二生肖中,龍是多數人喜愛的生肖,龍年出生的寶寶在華人眼中,會給家人帶來財氣和福氣,所以新加坡夫婦都想生個龍寶寶... 嗎?
那要看你問的是誰了,若是婦產科或月子行業的業者,他們可能只會報以尷尬但不失禮貌的微笑。
新加坡生育率每逢龍年必增加
自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的出生率每逢龍年都會比過去幾年來得高。
來看看新加坡統計局這張圖表:

(新加坡統計局)
圖表顯示了新加坡自1960年代到2010年代的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按照每一千人口計算。
從圖表可以看出,即使出生率每逢龍年都會上升,但整體來說,過去五個龍年的出生率還是呈下降趨勢,從1964年的31.6到2012年的10.1。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公共政策助理教授陳寶玲認為,這個現象跟現代夫婦對一些傳統觀念不再那麼注重有關。
她在刊登於亞洲新聞台網站的一篇評論中指出:
隨著更多新加坡家庭在家中使用英語,年輕一代可能不再那麼重視其他語言所承載的一些文化觀念;
年輕女性結婚生子的年齡普遍提高,新加坡公民母親生第一胎的中位數年齡在2022年就達到31.3歲。35歲過後生育的婦女在醫學上定義為高齡產婦,風險較高,相對遲婚的現代夫婦為了及早生育,可能難以將生肖因素納入考量。
但這些或許還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小一報名制度,為不少家長製造壓力。(海峽時報)
陳寶玲進一步指出,研究顯示,出生於更多寶寶誕生的年份,未必是好事。
單是孩子出生六年後的小一報名制度,就給父母帶來不小的壓力,孩子們上學後也將更面對更激烈的競爭。
這甚至會影響龍年出生的新加坡華族和非華族寶寶踏入社會後的待遇,研究發現,他們的收入相對於其他年份出生的寶寶來得低。
而且,龍年男寶寶由於兩年的國民服役期,會跟兩年後出生的馬年女寶寶同時上大學出社會,所以這群女生也慘遭池魚之殃,收入同樣受到影響。
業者為生育率微升做準備
生育率下跌的大趨勢,自然沒逃過業者的注意,他們今年都為生育率小幅增加做準備。
一家月嫂公司告訴《海峽時報》,目前的訂單增加了5-7%,但有另一家月嫂公司為了應付需求,推出新的「煮飯阿姨」服務,為產婦準備坐月膳食,而不像陪月嫂那樣在產婦坐月期間全程陪伴照顧。

一些業者為了應付需求,提供「煮飯阿姨」服務,為產婦準備月子餐。(商業時報)
醫院方面,伊莉莎白醫院和安微尼亞山醫院都趕在大年初一(2月10日)之前完成產科病房的翻新工程,康盛醫院則會在三月完成相關工程。
竹腳婦幼醫院雖然也預計今年的產婦比起往年會稍微增加,其婦產科系主席陳學崐受訪時還是指出:
「我們也意識到,夫妻計劃生育的時候,已經不像過去那麼看重生肖。」

讓李顯龍總理許願的話,他或許會希望有更多新加坡寶寶讓他抱抱。(海峽時報)
文首提到大年除夕能在新加坡媒體上看得到什麼,其實還有另一個:總理的新春獻詞。
這份獻詞以書面形式發表,內容緊扣農曆新年的主題,多數離不開家庭與社會和諧,但過去十年卻有一個課題出現了七次之多。
看來,真正讓李顯龍總理操碎了心的,不是經濟,也不是地緣政治,而是新加坡生育率持續低迷,且似乎還沒見底的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還真是一個巴掌拍不響,除了當局不斷努力營造親家庭環境,還要看年輕夫婦是否願意配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