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抵達新加坡,為了調配的藝術

2023年12月17日   •   6327次閱讀

如果你的飛機在夜晚降落在新加坡樟宜機場,不要忘記遙望海面上的光點。不僅是另一種繁華城市的景象,也會再次提醒你,這裡的歷史與港口緊緊相連。

200 年前,英國人史丹佛·萊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來到這裡建立分公司時,新加坡還是一個無足輕重的海運中轉站,島上只有少數漁民家庭居住。

但在漫長的貿易歷史中,「獅子城」的名字逐漸變得越來越重要,直到如今,它已成為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港口——第一名是上海。

走在今天的新加坡街頭,仍能看到萊佛士爵士在 1822 年為這座城市畫下藍圖的遺蹟:在遊客交織的克拉碼頭和牛車水街邊,五彩斑斕的店屋仍然沿襲了當時「建築不能超過三層」的規定。

「店屋」,顧名思義,像是狹長的聯排別墅,一層朝著街道開門迎客,二層以上則供店主一家居住,店鋪之間由公共拱廊連接起來。

看著如今現存店屋的立面,像是讀著一個時代變遷中傳統與靈感相互融合的故事:鮮艷的熱帶顏色、優雅的歐式立面、象徵吉祥的中式花鳥磚,來自不同地區和時代的風格全部糅合在一起,象徵著一代又一代的居民對更美好生活的祈願。

這些店屋如今依然繁忙。時髦的新餐廳與買手店,和老牌南洋咖啡店、肉骨茶餐廳依然在這裡分享連廊——正如走在老街區里,總能從不同角度看到金沙酒店和國浩大廈占據的天際線一角。

新加坡最棒的地方在於,傳統街道和現代的摩天大樓並不顯得互相干擾,而是相互交融地寫成了完整的一篇故事,也像是一部首尾呼應的組曲

關於傳統和先鋒的交融,給人最深印象的,是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它由兩座相鄰的「古蹟」改造而成:建於 1939 年的最高法院大樓,和建於 1926 年的市政廳。如今的美術館一層,甚至依然保留著最高法院的「監禁室」遺蹟供人參觀。

● 新加坡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建築師用樹狀支撐的線性天蓬把兩座建築連接起來,兩棟建築用懸空的走廊聯通。因此,在國家美術館內部,仍能看到原本建築的外立面,像是被封存在琥珀里的一段歷史,又重新在遊人的相機里煥發生機。

● 被樹狀支撐的天蓬連接起來的舊最高法院和議會大樓

● 舊建築的圓形穹頂,如今成了美術館頂樓的一部分

到訪時,國家美術館正在展出劉國松的年度大展「實驗悟道」。這位發明了「現代水墨」的畫家,受到 1969 年看到阿波羅十一號成功登月的震撼,用新式水墨創作了一系列「太空畫」。

● Liu Kuo-sung 劉國松, The Sunrise of East, 2015

● Liu Kuo-sung 劉國松, Summer's un-setting Sun 夏日不落, 2014

在展廳內,聽到一位歐洲遊客問著導覽員:「我不了解這個畫家,這是新加坡的風格嗎?還是中國的風格?西方風格?」

導覽員笑著告訴他: 「Well, it's a blend.」

「Blend」,融合。

這似乎是形容新加坡最恰如其分的關鍵詞之一:你可以在 Chinatown 附近看到華麗的印度廟塔,但再走上一段時間就能看到唐朝廟宇風格的佛牙寺;搜索「新加坡特色美食」,沒有人能給出標準答案:海南雞飯、叻沙、咖喱、叉燒、肉骨茶……

就像新加坡本地人的「Singlish」給人的感覺一樣:講的明明是英語的詞彙,聽上去卻像閩南語或粵語的語調。

而這僅僅還是新加坡的「art of blending」的一角——某種意義上,這個國家的珍貴之處,就在於容納了如此多元的文化,但卻依然能找到一種方法,自洽地呈現自身。

🥃

因此,當尊尼獲加(Johnnie Walker)邀請我們來到新加坡,參加尊尼獲加藍牌鮮鋒之藍限量版發布時,「Blend」又擁有了一層雙關的含義——我們熟悉的「調配型威士忌」,使用的就是 Blend 這個術語。

在 200 年前,創始人約翰·獲加(John Walker)把調配茶葉的經驗開創性地運用於調配威士忌,得到品質穩定而優秀的蘇格蘭威士忌。

而調配威士忌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類似於將不同流派的藝術手法運用在同一幅畫作之上:通過混合不同酒廠、不同酒桶的原酒,擁有突破邊界、隨著想像力創造適合各種時刻和場合的味道

活動開始前,主持人問大家,如何定義「奢侈」(Luxury),人群另一端很快有人喊出:「Rarity!」(稀有)。

在這個意義上,尊尼獲加藍牌的確是真正的「Luxury Whisky」:一萬個橡木桶原液中,只有其中一桶能被用來調配藍牌威士忌;每一瓶藍牌中,亦都蘊含蘇格蘭四大產區的威士忌原酒,其中也包括有已經關閉的酒廠,因而每瓶尊尼獲加藍牌中,都擁有「消逝的酒廠」不可再現的風味。

● 入場前拿到的卡片中,一萬個銀色的點中,只有一個是深藍色的:直觀地呈現了尊尼獲加藍牌的「萬中取一」

但活動當天和我們見面的尊尼獲加藍牌鮮鋒之藍限量版,甚至要更加珍稀:相比經典藍牌的「萬中取一」,「鮮鋒之藍」則需要從 25,000 只橡木桶中,才能找到一桶能呈現神秘鮮味的酒液。

總之,氣氛渲染至此,難免讓人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創作衝動,才需要動用如此大陣仗的「珍稀度」。走進 Raffles City 搭造出的藍橙相間活動空間裡,先映入眼帘的並不是一個常規的「品酒空間」,而是一個——用餐的圓桌

實際上,當天對尊尼獲加藍牌鮮鋒之藍限量版的介紹,是伴隨著幾道特別的菜肴一起進行的:這款威士忌的創作者,是尊尼獲加的首席調配大師艾瑪·沃克(Emma Walker)和世界名廚小林圭(Kei Kobayashi),後者是第一位在法國被授予米其林三星的日本廚師。

這看似是一次新奇的跨界合作,但聯繫到威士忌的調配實際上與烹飪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能更加理解這次聯袂合作背後的絕妙之處。

「鮮鋒之藍」的英文名,Umami,是一個很難被完全翻譯為中文的詞語。它在日語中寫作「旨味」,被認為是食物酸、甜、苦、辣外的第五種味道,亦在英文世界中被譯為「savoriness」。總之,幾乎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通過描述讓一個從未嘗過「Umami」味道的人,在腦海中對這種味道形成想像。

但這種幾乎最神秘的味道,促成了尊尼獲加和主廚小林圭之間的合作——用威士忌來詮釋這種難以用語言描述的鮮味,並且喚起某種共通的情感,像是創作一幅抽象畫

「風味之旅」從嗅覺開始。尊尼獲加首席調配大師 Emma Walker 告訴我們,聞威士忌時沒有「錯誤答案」——儘管想要成為一位威士忌調配大師,得事先確認你對嗅覺的描述與團隊的其他成員大體一致,這樣才能順利推進工作——但對於品酒者來說,不論聞到的是具體的「青蘋果」和「堅果」,還是抽象的「純凈的空氣」,都是可以通關的答案。

主廚小林圭說,由於威士忌的經典產區在蘇格蘭,人們想起尊尼獲加藍牌時,往往會想到「海洋」:有驚濤般的深度,也有相當濃烈的煙燻感。但他希望能在鮮鋒之藍中,嘗到自己長大的地方——日本長野的山區的香氣。

入口時,能嘗到血橙與紅莓的香氣,但更特別的是其中若隱若現的煙燻肉味和溫暖的咸鮮味,綿長的尾韻中又有水果的香甜芬芳。

主廚小林圭為這次發布創作了一系列菜肴,首次品嘗鮮鋒之藍時,端上的是魚子醬和鮭魚奶油蕎麥華夫餅、熏蘇格蘭龍蝦配濃湯;

隨後,尊尼獲加又為這趟風味之旅增添了新的儀式感:嘉賓們被分為水、地、風三個組別,遵循不同順序品嘗每個空間中的主題料理——當然,都是主廚小林圭為搭配鮮鋒之藍、以及呼應三個「元素」特別創作的。

1/2
下一頁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