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供應鏈形勢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這種變化不僅影響了全球貿易格局,也對中國、美國、日本以及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根據韓禮士基金會發布的最新報告,亞洲供應鏈的這一轉變是在地緣衝突、冠病疫情,以及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發生的。

圖源:FACEBOOK
報告指出,儘管全球中間商品貿易在過去四年中每年平均增長6%,但去全球化和國際供應鏈網絡回縮的說法還為時尚早。亞洲內供應鏈的形勢正經歷重大轉變,其中美國和日本與中國逐漸脫鉤,中國在美國中間商品總進口量的占比從2018年的18.5%降至2022年的14.1%,並在2023年上半年跌至11.4%。
亞洲供應鏈形勢已發生巨大改變
中國在日本的進口量占比也從26.5%降至24%,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中間產品總量占比也在減少,從8.4%降至7.5%。相反的,中國的中間商品在其他市場進口量有所增加,特別是在德國和英國,其中德國的進口份額從2018年的11.1%增至2022年的15.9%,這一增長主要由電子產品、機械和化工投入品推動。

圖源:FACEBOOK
亞太地區是唯一一個區域採購增加的區域,從2018年到2022年,區域內部採購占總進口的份額,從59.7%微增至60.6%。這一變化反映了區域供應鏈的強化和內循環的加強。
報告還指出,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在2018年至2022年間的中間商品出口增長最多,分別為12.8%和10.4%,遠超亞太市場5.9%的平均值。相比之下,日本和紐西蘭增長最低,分別為0.8%和2.4%。這證實了最近外國直接投資流入亞洲的趨勢,特別是在越南和印度尼西亞。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首席政策官穆薩表示,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最容易受到干擾和短缺影響的行業是那些供應鏈較長的行業,尤其是科技、化工和關鍵礦物領域。他強調,政策制定者、經濟學家和企業的普遍共識是,世界大國貿易將在關鍵領域繼續脫鉤,而日本的政策制定者也在努力使供應鏈減少對亞洲的依賴。
全球供應鏈重組 亞洲企業投資機會增加
穆薩指出,在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下,也考慮到可持續發展和數碼化議程,企業應保持關注最新的發展,並靈活應對。此外,他們還必須能讓供應來源和市場更多樣化,並能利用新加坡的貿易協定網絡以降低風險,以及建立長期的供應鏈韌性。

圖源:FACEBOOK
亞洲供應鏈形勢的改變反映了全球貿易和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刻變化。新加坡企業和投資者應密切關注這些變化,並採取相應的策略來適應和利用這些新的機遇和挑戰。企業需要認識到,供應鏈的韌性和多樣性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關鍵。
企業也應該尋求多元化供應鏈,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並利用新加坡作為全球貿易和金融中心的有利地位,以增強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企業還應密切關注政策動態,包括貿易政策和地緣政治的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和數碼化趨勢。通過靈活調整策略,企業可以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並抓住新的商業機會。

圖源:FACEBOOK
對於新加坡來說,這場供應鏈變革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新加坡可以利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強大的貿易網絡和金融中心地位,來加強其在亞洲供應鏈中的作用,新加坡可以成為連接亞洲和全球市場的橋樑,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和韌性的供應鏈解決方案。
亞洲供應鏈形勢的改變為新加坡企業和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通過靈活應對、多元化供應鏈和利用新加坡的獨特優勢,新加坡企業和投資者可以更好地適應和利用這些變化,從而在全球供應鏈中保持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