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雙溪布洛,新加坡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很ulu的地方(Ulu在馬來語裡通常指偏遠的地方)。雖然公共運輸不方便,但絕對值得一游。 每年的10月至2月份,大批由北方南下的候鳥,飛越幾千公里,來到雙溪布洛過冬。這裡錄有超過兩百種的鳥類,包括候鳥和留鳥。

雙溪布洛,Sungai Buloh,在馬來語裡,意思是竹林之河。現在這裡有新加坡保存得最完好的紅樹林,生態多樣性十分豐富,形成完整的生物鏈。除了候鳥,也能近距離和各種爬蟲類相遇。


新加坡永遠面臨著土地短缺的問題,要如何平衡發展和保育,一直是民間和政府不斷思考的問題。1986年,本地自然愛好者和學會向新加坡政府遞交了一份計劃書,提到保護雙溪布洛的重要性,當時他們雙溪布洛的濕地發現了成千上萬的過冬候鳥,建議政府能保留這裡的紅樹林和灘涂,這些生態樂園是候鳥由北方遠渡而來覓食、憩息和繁衍的原因。
經過勘察,一些候鳥已經連續幾十年回到新加坡,其中不少要飛越將近7000公里的距離,由俄羅斯南下到新加坡。


經過一番研究、評估和調查後,1993年,87公頃的雙溪布洛自然公園開幕。這也是新加坡首個經過打造的濕地公園,園內設有觀鳥亭、自然步道等設施,讓自然愛好者能在更安全的環境下好好欣賞新加坡的大自然。
1995年的平安夜對本地自然愛好者而言是個大日子。人們在雙溪布洛發現了水獺,此前這些水獺幾乎已經在新加坡本島絕跡,現在它們又重返新加坡,時至今日,本地水獺的數量已經增至170隻。



有鑒於雙溪布洛地區對北方候鳥遷飛路線的重要性,雙溪布洛於2002年由自然公園升級為保護區,面積也由87公頃增加到130公頃。
全球共有九條候鳥遷徙路線,其中的「東亞—澳大利西亞」線,全程約一萬多公里,往返北極西伯利亞、北美與澳大利亞、紐西蘭等,新加坡是此路線經過的國家之一。2006年,雙溪布洛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路線組織的重要成員。雖然我們的國土面積小,保留的濕地面積也只有130公頃,看似微不足道,但卻也能在保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目前剛好也是候鳥季節,我們和多次在雙溪布洛自然保護區里擔任導覽的朋友合作,一起共同導覽雙溪布洛自然保護區,除了觀賞本地候鳥,雙溪布洛里也經常可見本地的鹹水鱷,低潮時間還能了解在紅樹林裡生活的野生動物等。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以下二維碼加好友入群,了解報名詳情。

日期:1月 11日(星期六),2點至6點
接送上下車地點:小印度地鐵站、克蘭芝地鐵站
收費:60新幣(大人和小孩同價),包含包車及生態導覽服務(兩名生態導遊)
當天下午剛好有低潮時間,更適合到雙溪布洛觀鳥及探索紅樹林生態,(低潮時,看見鱷魚的機率很高)我們也可以探索克蘭芝附近的菜場或農場等。
注意事項:穿著輕盈舒適的衣服和鞋子(我們都會沿著步道行走),攜帶飲用水,做好防曬、防蚊和防雨的準備。

關於作者和領隊
葉孝忠,前《孤獨星球》指南出版人,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者,新加坡作家節中文活動策展人,目前從事教書、出版和寫作等。
他出版的暢銷書《食遇》《12345》分別書寫新加坡人文和美食,曾入圍新加坡文學獎。他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高級講師。他最新出版的《我給新加坡寫了一本馬來西亞》,寫馬來西亞的小眾景點,已經在書店上市。
他也經常帶團去吃榴槤,聽有趣的榴槤故事,目前正在打算撰寫一本關於新馬榴槤的新書。他的最新作品《野鄰居》,書寫本地生態,並獲得新加坡藝術理事會的贊助,將於2025年4月出版。

部分圖片來自國家園林局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