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作為「保姆」的無微不至的形象似乎已經深入民心,也令世人印象深刻。大至外交的唇槍舌劍、城下結盟,小到雞毛蒜皮的亂丟果皮、隨地吐痰等都被一絲不苟地納入議事日程。可以說,新加坡做事有它的認真,但有時候也認真地有點古板。
出行便利

便利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有關部門的口號是:讓你在倒車不超過兩次的情況下可以抵達全島任何一個角落。基本上,如果加上地鐵,這已經是一個輕而易舉就可完成的任務,可謂小菜一碟。然而,令人感動的似乎不止於此,作為基礎設施,要想真正起到為人民而非為特權階層/有錢人服務的作用,定價上也應是人民的。
在發達的新加坡,或許更加令人驚奇的是,在車流如織、熙熙攘攘中,你卻很少看到堵車發生。不僅如此,車速往往也快得驚人。更何況新加坡普通馬路多為狹窄的雙車道(數目不多的寬馬路才是6-8車道),如果剔除有關學者頭腦不清醒的叫囂(「塞車意味著經濟騰飛」)的非理性狂熱,我們不難發現,秩序(各行其道)和禮貌(心中有他)其實才是飛速前進的最好推力器和保證,其實不只是馬路,經濟、文化的正常運行也是如此。如果只是非常自私地你爭我搶、毫無秩序,恐怕把馬路擴成24車道,也會照塞不誤,而且「欲速則不達」。
廣廈庇得黎民俱歡顏

新加坡的政府組屋配套可謂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對一般民眾的體恤,這個操作很大程度上暗合了 「讓天下人有屋可居」 的烏托邦式想像。儘管新加坡的國寶——多元藝術家陳瑞獻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在詩歌中批評其虛假幸福——那不過是「把破碎的世紀和雕琢的自然分組送入一格格刻板的鴿箱」。但是,對於一般的民眾來講,在寸土如金的新加坡,也終於使他們有了立錐之地。
教育興邦重內在質量

新加坡愛才若渴,無論對本國的精英還是對外來人才他們都提供相當好的物質條件,尤其是對於高級科研人才的培養更是嚴格又認真。以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為例,每培養一名博士的成本至少是50萬人民幣,每名博士要有三位導師合帶。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新加坡人對教育的重視和投資態度令人咋舌,同時也值得各國借鑑。
弔詭:古板的認真

官僚體制下的個體難免是機械的,甚至是被異化的。新加坡人坦誠、認真卻很多時候過於較真。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經在國慶演講時也批評了民眾的過於古板。比如入境過關時只會排在長長的 「新加坡護照」隊列里而不知變通去 「全部護照」 隊列節約時間。這或許和新加坡人本身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吧。
其實,不管是認真也好,古板也罷。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自有它的成功之處。或許只有身處新加坡,你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這個國家的開愛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