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聽過新加坡華族文化貢獻獎嗎?這獎項有什麼意義?讓小編給您介紹一下吧~
新加坡華族文化貢獻獎於2017年成立,中心昨天(5月3日)剛剛為第四屆貢獻獎的得主舉行頒獎典禮!
文化中心是推廣本土華族文化的平台,故頒發新加坡華族文化貢獻獎以表彰為新加坡華族文化的傳承、推動和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個人和團體。
獎項所肯定的不限於藝術方面的貢獻,還包括了傳統文化、流行文化及設計等不同藝文領域。
活動現場

過去的個人獎得主包括華語戲劇界的資深劇作家韓勞達、新加坡作曲家李煜傳、歷史學者柯木林。湘靈音樂社、新加坡作家協會和鼎藝團則獲頒團體獎。
他們都是來自各別藝文領域的知名人物和團體,雖然來自不同背景,但都對新加坡華族文化的傳承、推動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說了那麼多,究竟誰榮獲今年的貢獻獎呢?
第四屆
新加坡華族文化貢獻獎
得主會是誰?
點擊查看


第四屆貢獻獎個人獎和團體獎得主分別是新謠代表人物梁文福博士和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雙語劇場——實踐劇場。
頒獎典禮

「
個人獎得主——梁文福博士
」
梁文福被視為新謠的代表人物,也是新謠的主要推動者之一。這個於80年代由新加坡年輕人自發興起的音樂運動體現了本土華族文化的獨特之處,也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梁文福博士

由梁文福創作的多首歌曲都展現了獨特的新加坡華族文化特色和國家情懷,他創作的《細水長流》還曾在2014年的國慶群眾大會被稱為最受歡迎的新謠歌曲之一。
梁文福也曾為亞洲的頂尖歌手如張學友、劉德華、陳潔儀和孫燕姿寫歌。

「
團體獎得主——實踐劇場
」
實踐劇場是對本地劇場影響深遠的專業雙語劇場,於1965年由戲劇家郭寶崑和舞蹈家吳麗娟成立。
他們是本地劇場界深具影響力的推手,迄今呈獻了超過350部廣受好評的作品,其中不乏音樂劇、經典、原創及實驗性的作品。
藝術總監郭踐紅

劇場的多部戲劇作品如《棺材太大洞太小》、《靈戲》和《鄭和的後代》被世界各地的劇團多次改編和演出,成為東南亞文學的經典。
作為新加坡藝術教育的領航團體,實踐劇場積極投入培育本地藝術人才,並通過好玩易懂的戲劇手法提升年輕世代對藝術和華語的熱愛。
劇團在藝術總監郭踐紅的領導下,在近年開創了專屬新加坡的華語音樂劇形式。

梁文福和實踐劇場對於新加坡華族文化的發展和推廣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在藝文界備受尊崇,同時也是民眾熟悉的文化人和藝術團體。
他們不僅啟發和培育下一代藝術人才,更是發展和推廣新加坡華族文化的重要推手。他們獲頒貢獻獎,實至名歸。


「
第五屆華族文化貢獻獎
已開始接受提名啦
」
2021年第五屆華族文化貢獻獎已開始接受提名。熱烈歡迎大家提交符合提名資格的個人和團體,參與甄選,讓來自更多不同藝術與文化領域都能有機會獲得貢獻獎的肯定和表彰!

欲了解更多關於貢獻獎的資料,請複製網址到瀏覽器打開
https://singaporeccc.org.sg/zh-hans/sccca/
閱讀更多,或掃碼瀏覽網站:

推薦閱讀

特別說明:部分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活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