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馬來西亞近日豪雨淹沒部分農場影響蔬菜收成,使得菜價上漲波及新加坡,但受訪菜販指出,國產蔬菜量少成本高,賣價比進口蔬菜高達五成。
大馬連日豪雨引發柔佛、馬六甲與彭亨三州水災,許多農場、菜園被洪水淹沒。最嚴重災區柔佛州政府估計,約有10萬名農民和畜牧業者受到影響。

大巴窯4巷巴剎菜販李先生售賣少量但多品種的本地菜,包括生菜和番薯苗。(齊魯攝)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在面子書發文呼籲公眾購買本地種植的蔬菜,以推動本地的農業食品生態系統。
「我們一直與農業食品業合作,提升本地生產量,但消費者盡力支持本地產品也同樣重要。這可以讓本地農場繼續營業,並鼓勵他們增加生產,從而減輕未來供應受到衝擊的風險。」
不過,受訪菜販出於性價比的考量,無法大量售賣本地菜。在宏茂橋527巴剎賣菜的林開創告訴《新明日報》,他的菜絕大多數都進口自大馬、印尼和泰國,只有很少部分是本地菜。

受訪菜販指出,國產蔬菜量少成本高,賣價比進口蔬菜高達五成。
(齊魯攝)
「本地菜品種比較少,價格也較貴,能比進口菜的成本高40%至50%。比如,本地菜心的成本都要四五元,如果大馬菜售價每公斤四五元,本地菜至少要七八元。」他也指出,國人吃慣了進口菜,選擇本地菜的人較少。」
大巴窯4巷巴剎的李姓菜販(62歲)則售賣少量但多品種的本地蔬菜,包括莧菜、空心菜、生菜、番薯苗和小白菜。
他說,一般來說,本地菜價格要比大馬菜高出50%。
「不過上個星期開始,因為大馬的雨水,來的菜比較少,價格就上漲了約五成,現在價格大致與本地菜持平。」
新加坡果菜出入口商公會副會長陳春發受訪時說,本地菜基本為各大超市供貨,成本較高,數量也有限,因此較少有蔬菜零售商青睞。
菜起價高達40%
雖然近期進口自柔佛的菜起價高達40%,但新加坡因貨源多元化而供貨充足。
林開創說,受大馬豪雨影響,酸柑、辣椒等乾菜起價至少30%,從上周的每公斤5元左右,漲到這周8元上下。
「菜心、莧菜等葉菜也起價,下來漲幅估計在三四成。」
他預計下來的至少兩周,大馬蔬菜價格都呈漲勢。
陳春髮指出,柔佛水災使得新加坡苦瓜、長豆和空心菜的供應較受影響,不過已從泰國等地調貨。
「中國的蔬菜也大量進口,因此供貨保持穩定。」他補充說,直接從柔佛州的蔬菜批發商進貨的本地菜販,相信更受影響。
陳春發透露,近期價格波動較大的蔬菜包括番茄,比往常的價格增加約150%。
不過他解釋,這並非由近期大馬的水災導致,而是因為今年農曆新年期間金馬侖高原連續下雨,不少番茄未能開花結果,而造成這輪豐收受影響,延遲影響本地番茄近期的售價。
「不過大馬豪雨是局部天氣,不會影響所有我國進口自大馬的蔬菜。比如上周金馬侖非但沒下雨,收成還很好,導致本地一些葉菜便宜了六七成,供應飽和到一度賣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