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本地年輕人都聽得懂華語,也會講華語,但新加坡的雙語優勢正在相對減弱。李顯龍總理強調,新加坡必須加倍努力,鼓勵國人把華語融入日常生活中,並保持本地華語的獨特之處。
「講華語運動」邁入40周年,李顯龍總理在昨天(10月22日)舉辦的周年慶典上致辭時強調,講華語運動在維持和鼓勵國人使用華語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不過,整體語言環境不斷改變,推廣華語是一項堅持不懈的工程。

李總理說:「目前,大多數的年輕人都聽得懂華語,也會講華語,雖然有時候說得不太流利。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新加坡的雙語優勢正在相對減弱。世界各地的人正在積極學習華語,並且有不少學得一口流利的華語。他們都知道,如果要在中國工作、與中國人打交道、把握住中國發展所帶來的商機,他們就必須學好華語。」
本地語言環境40年來發生巨大變化。講華語運動推行初期,目標是鼓勵新加坡人「多講華語,少說方言」,提高華語水平,並在不同方言群體間建立共同的語言橋樑。但時過境遷,越來越多華人改用英語為主要家庭語言,運動的對象如今轉向講英語的華人群體。
李總理指出,20年前,一半以上的華族家庭在家中主要用華語溝通。但教育部針對小一新生進行的家庭調查卻顯示,英語近年來取代華語成為華族家庭的主要用語。今年,家中講英語的華族家庭占了七成左右,馬來族和印度族家庭也出現相同趨勢。

他呼籲家長在家裡多和年幼的孩子講華語,讓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家中其他人也應扮演他們的角色,多講華語。
他認為,講華語運動必須與時並進,適應本地語言環境的重大改變。「我們須要加倍努力,鼓勵國人把華語融入日常生活中,也必須想方設法保持我國華語的活力和獨特之處。」
創設華語資料庫 介紹我國本土特色詞彙
記錄新加坡獨特華語用詞的新加坡華語資料庫,是講華語運動今年的重點項目之一。公眾可在下月起通過講華語運動網站免費查閱具有新加坡特色的華語詞彙及其由來。
李總理強調,新加坡華語受到其他語言和方言的影響,反映了特殊的多元種族特色,並具有豐富的生命力。新加坡華語資料庫可讓國人對新加坡華語更有認同感,在與其他人交流時,也更有自信。
推廣華語理事會副主席周麗青受訪時說,國人的用詞背後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重點是要把這些豐富的故事呈現出來,讓國人在了解故事的同時,加深對語言的認同感。
講華語運動今年的標語是「講華語,我也可以」。理事會今年也和通商中國合作,挑選出首屆「雙語專業達人」,通過這些新加坡人在中國闖蕩,並掌握雙語雙文化的故事,激勵國人勇敢學習和使用華語。
通商中國總裁陳佩玲認為,國人學習華語最大的挑戰是日常生活中缺乏使用華語的環境和機會,並且對自己的華語能力缺乏信心。
她說,新加坡年輕一代大多已經在雙語政策下培養一定的雙語基礎,「因此我們希望通過雙語專業達人學習華語的經驗,鼓勵更多人勇敢地多使用華語,這樣對於他們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