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關注本地新聞的人,對於陳振聲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身為貿工部長的他,經常會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

近日,在訪問了審計事務所普華永道後向媒體表示,專業服務領域是其中一個高增長領域,支撐新加坡作為商業樞紐的地位,他也透露出一個信息,就是將致力栽培本地人才,為更多國人提供海外實習的機會。
當前,世界上增長最快速的前三大領域包括IT業、金融服務業和專業服務業,而這三個領域也是新加坡目前正在著重發展的。但是鑒於本地的人力資源有限,想要引進這些領域的外資,就必須相應的引進外國人才。

這就涉及到一個爭議已久的問題:外籍員工是夠會加劇本地的就業壓力?
尤其是在當下,疫情重創經濟,許多人眼前最擔心的就是就業問題。外籍人士就業競爭的課題也引發了更大的關注。在經濟全球化、人才國際化的背景下,一些人擔憂工作會被外籍人士取代。

一起來看一組數據。
近五年來,從事白領工作的新加坡人從53%增加到57%。同期,他們的年薪平均增長率是3.8%。也就是說,有更多國人得到更好的就業機會和薪資待遇。
而這也得益於近30年來,新加坡不斷引進外資企業,推動本地工業化和商業化的發展,並且培育本地專業人才的政策。

例如上個世紀80年代,新加坡引進了電子業、精密工程、半導體晶片製造業等外資公司在本地的投資,同時也有一大批外國的人才在本地工作,不僅創造就業機會,同時本地的居民也在工作中學習了相關的技術,不斷成長起來,雖說當年有一部分人可能沒有能夠勝任的條件,但讓下一代人能站在更領先的位置,同世界競爭。
當然,也有還是有一些國人得不到這些就業機會,或者他們在這競爭中掉了隊,所以政府也得盡力地去幫助這些國人提高他們的技術、提高他們的技能,能在這全球化的競爭中,能分得一杯羹。
除了保持開放的心態,也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栽培人才。
陳振聲表示,本地畢業的大學生和理工學院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但是這10到15年的教育還不夠,最重要的是打造一個優良的終身學習系統。在工作中不斷接受培訓,更新技術和知識,爭取新的工作機會。

生活在新加坡久了的人都知道,這裡的學校和機構會給本地居民提供各種技能和培訓服務,很多人在工作的間隙重新回到學校充電學習是很普遍的事情,而且每個想要在工作上得到長足發展的人都會有繼續學習和深造的慾望。
最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學習機會非常的多而且對於本地居民和PR來說,價格都不貴,很多人都負擔的起。

不過,像是NTU,NUS的一些短期培訓課程基本都開放給本地居民和PR,如果你只是持工作準證則無法參加。
這裡就回到了老生常談的一個詞--身份。

新加坡身份這個詞,聽上去沒什麼,但是有了它之後,才擁有了享受各種福利的基礎,否則就業,學習,生活中的各種便利都是身為一個外國人無法企及的。
尤其在最近的疫情爆發之後,大家有了更深的感觸,先被裁的一定是外國人,而沒有了工作也就沒有待在新加坡的理由,分分鐘是要離開的。

於是這一點也深深觸發了很多人心裡的那根弦,動了申請永久居民和公民身份的想法,畢竟有了身份,就有了更多的便利。
疫情,促使很多人重新開始考慮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