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配合國家圖書館「讀吧!新加坡」全國閱讀活動,舉辦了全國中小學閱讀超級明星比賽。該活動獲得七家華文書商及出版社贊助書券作為比賽獎品,它們是上海書局、友聯書局、友誼書齋、玲子傳媒、泛太平洋出版社、泛亞出版社和亞太出版社。新加坡創新科技則贊助數十台學生電子詞典作為獎品,並且也為這次比賽設計了一個超前的網上比賽互動平台,讓活動獲得空前的成功。這項比賽之所以能獲得這麼多社會資源,與我和這些華文書店在90年代結下的深厚緣分分不開。以下就我所見識的新加坡華文書店作一小記。
上海書局
上海書局創辦於1925年,是一間歷史悠久,曾經出版多種語文教科書的老牌書店。它經曆數度搬遷,1990年遷入百勝樓,2001年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合股,成立中圖(新加坡)上海書局,圖書品種來源大增,也引入部分台版書。上海書局後來與中圖集團因營運方式出現分歧,最終於2008年結束營業,也成了許多華文讀者的集體回憶。
我和上海書局的蔡楚君老師結緣於培群學校的書展。當時,上海書局是受邀參展的單位之一。有了聯繫後,我就時常到位於百勝樓的上海書局、友聯書局和友誼書齋選購圖書,因此和書店主要負責人加深了認識。
後來,我加入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工作,被安排負責選購總理書籍獎的華文圖書作為獎品。提供書籍獎獎品的書店正是上海書局。記得接手這工作時,我的教育部上司就帶著告誡的語氣,通知我只能照往年的書單挑選,不能越界,以免犯錯。我也了解一般公務員的心態是工作要謹慎守法,不能因選錯圖書而犯錯。蔡老師儘量推薦優質精美的中國現代散文圖書給我們,但最後我們還是選擇了內容健康和主題正確的古典小說和詞典,以保證不會選擇內容不正確的圖書而犯錯,這無疑是辜負了她的一番美意。
直到後來長官退休了,我才得以繼續以嚴謹的方式選擇這份書單以外的書籍,包括一些優秀的現代散文書籍,以作為書籍獎的獎品。遺憾的是,我們始終無從得知書籍獎獲獎者對這些書籍的看法。蔡老師除了常常推薦其他好書給我以外,尤其難得的是,課程編寫部門需要特殊的參考資料時,我只要一通電話,她就會吩咐書店職員把圖書資料找出來,傍晚由員工直接送到我的住家,讓我得以在第二天帶回總部,及時與同事分享和參考。她說這是特別為教育部提供的服務,大家都很感激上海書局這項貼心的服務。
友聯書局
友聯書局門市部位於百盛樓,它成立於1952年,是一間歷史悠久,基礎穩健的綜合性中文圖書公司,至今已有70年歷史。友聯書局的業務遍及中、港、台、新、馬等地區,零售和批發各類華文圖書、文具與禮品,並提供線上業務,同時也在海內外建立了龐大的商業聯絡網。

▲友聯書局位於百勝樓的門店
友聯書局是我在念書時常常去尋找台灣書的大本營。我工作後,友聯也開始售賣大陸版的圖書。台灣書內容豐富,不會花太多篇幅空談理論,而用在課堂教學時的實際操作性又特彆強,因此它深受學校老師歡迎。我常常到友聯尋找與閱讀和語文教學有關的書籍,漸漸和書局的馬曉敏女士和葉家維經理變得熟悉了。
記得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閱讀組曾獲得台灣天衛出版社的同意,把四本台灣少年小說轉化為簡體版圖書,專門提供給新加坡20所參與閱讀計劃的中學作為課外閱讀的書籍。我就是通過友聯書局在台灣的輸送網絡,直接從台北運送這批4,500本簡體版圖書到新加坡20所鄰里中學,運送過程順暢而且沒有失誤。這筆出版和運輸費用則是由當年非常支持華文教育的佛教居士林撥款贊助的。
個人覺得友聯書局地點適中,地方寬敞。我曾經在數年前建議友聯動動心思,利用空間,打造一個以文化活動及閱讀活動為主的空間;或與一些幼教中心合作,開闢為幼教教學資源和幼教活動的中心,主打華文親子活動,以協助營造社區學習華文的環境。或許這樣能為這家華文書店注入更強的生命力。非常高興看到了最近友聯書局面簿直播的藝文活動,它證實友聯設立的文化活動空間已經開始操作了。
友誼書齋
位於百勝樓的友誼書齋成立於1969年,是一家綜合性的華文書店,所售賣的書籍涵蓋各類內容,也是新加坡中醫書籍最齊全的書店。近年來,友誼書齋也引進了台灣、香港、新馬出版物,除了服務廣大讀者,友誼書齋也提供中、小學、幼兒園和國際學校書籍採購服務。
由於友誼書齋藏書豐富,圖畫書和中國文史書籍種類特別多,因此吸引我常常到訪。負責人宋恩玲女士對書的出版訊息非常了解,我向書局預訂的書籍,只要貨物一到,書局就即刻通知我,服務周到且效率很高。書局也擁有一批忠實讀者,友誼書齋後來還特別開闢一間專賣童書與圖畫書的門市服務,可說是敞開了一道推廣繪本閱讀之門。

▲友誼書齋開闢了
專賣童書與圖畫書的門市服務
近期看到友誼書齋也加入了面簿直播行列,除了通過華文講故事介紹圖書,宋恩玲女士也嘗試用英語推薦華文繪本。期待突破語言的限制,能擴大華文閱讀的群體,這是新加坡推廣華文閱讀的另一種策略,對象是生活用語為英語的受眾。
泛亞出版社
泛亞出版社成立於1984年,以出版中文和中英對照兒童系列叢書為主。目前泛亞出版社也編寫學前幼兒教育叢書,一些讀本還具有點讀功能,讓小朋友一邊聽故事,一邊學語音和認字。泛亞出版社也開發了電子書,讓讀者能以不同的形式享受閱讀的樂趣。
我常常在熱鬧的商場看見泛亞出版社展賣書籍的「小書市」,有一次聽家長說由於本身不諳華文,因此購買了泛亞出版的雙語童書,陪孩子一起閱讀。在家長認真陪讀下,孩子的華文的確進步了,但作為學校老師,我卻堅決不讓孩子閱讀雙語書籍,因為經驗告訴我,孩子單獨閱讀的時候,只選擇英文部分,對學習華文沒有幫助。

▲泛亞出版社的小書市
教育學院和教育部曾經合作推行一項小學華文雙語教學法,配合培訓課,我安排了泛亞出版社的雙語童書展。這是臨時安排的活動,讓培訓學員能第一次接觸到本土出版的雙語童書。經過我的穿針引線,泛亞出版社慨然應允讓教育學院參加培訓課的受訓教師借閱這些雙語圖書。他們把多本圖書變成電腦簡報,根據雙語教學法的學習需要,讓圖書畫面只單獨出現漢字,漢語拼音或英文,並為童書設計了問題和延伸活動。
不過這項安排卻遭到上司的責怪,擔心我們沒公平邀請各家華文書店參展會惹議,殊不知這一個小小班級的培訓課只是需要展賣一些專門的兒童中英雙語圖書,不是大型的華文活動。擔心被投訴,也反映了公務員對工作考慮過於周詳的心態吧。
玲子傳媒
玲子傳媒是一家本土出版公司。它以華文書出版、閱讀推廣與出版服務為業務主軸,創立近30年,在新加坡出版了一系列的文學與非文學類書籍,並協助作家與教育機構出版各類出版物。玲子傳媒也代理海外華文書,以大量的青少年圖書結合本地書出版與發行業務,在新加坡校園建立了強大的發行與直銷網絡。
玲子傳媒開始創業時到培群學校做促銷,陳經源校長大力支持這家書店的創業,我也開始認識了這家出版社的創始人林得楠夫婦。這家出版社一步一腳印,在家庭成員的協力合作下,逐步發展為一家頗具規模的本地華文出版社。玲子傳媒與多位本地作家出版了系列華文書籍,並且成功地搶占了學校華文書籍市場,為本地華文書籍出版業做出了貢獻。

▲玲子傳媒在書展上推廣華文書
由於一直在做推廣校園閱讀的工作,我在退休後,也被延攬到玲子傳媒兼職,協助到學校推廣華文閱讀的工作。我嘗試學習台灣出版社到校園推廣圖書的方式,做了一份推廣校園閱讀的提案,除了到學校為學生導讀,也介紹玲子傳媒出版的讀物給學校。由於林得楠夫婦本身和本地作家的聯繫非常密切,也能直接安排本地作家到校園開辦閱讀講座,因此我在完成二十多所小學的閱讀活動後,就決定引退了。

▲《飛躍有情天》
在這段期間我剛好也接到了另外一份很有意義的工作:應教育部中學課程編寫組的邀請,編輯了兩本中學生文學讀物——《飛躍有情天》和《跨越地平線》。這兩本讀物正好也是玲子傳媒出版,國家藝術理事會贊助出版經費。

▲《跨越地平線》
兩本文學讀物的特點是選擇中國、台灣和本地文學作品中的各類篇章,而作品必須具有與新加坡中學課程教學內容有關的閱讀和寫作技能。由於中學老師也為這兩本讀物設計閱讀延伸活動,因此深受學校歡迎,成了玲子傳媒年度非常暢銷的書藉,也為我與玲子傳媒的合作畫上了完美的句點。
結語

2015年,我再回到教育部兼職,又恢復負責中小學課外閱讀推薦書單的工作,依然和這些華文書店繼續保持緊密的聯繫。因此,2007年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配合國家圖書館管理局舉行的「讀吧!新加坡」全國閱讀活動能有眾多的社會資源,靠的就是這種特殊的情緣。我想,這份情緣,其紐帶應該是弘揚華族文化的共同願望。
(作者為教育部前課程規劃員。本文所附照片取自書局紀念刊和書商、出版社及個別的網絡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