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範圍內的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7月17日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世界健康論壇》上,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就這一議題發表了演講,他強調老齡化不僅是一個醫療問題,更是一個影響各國經濟、退休和教育制度的重要議題。

圖源:FACEBOOK
王乙康指出:「社會老齡化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由於經濟、社會、科技發展,人們的預期壽命增長了,壽星越來越多;另一個則是出生率不高,人口無法自然補充。一邊是老人越來越多,另一邊是年輕人越來越少,因此,社會老齡化步伐加速。」這一現象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已經成為許多國家面臨的最大社會發展挑戰。
全世界都在變老,唯獨印度和非洲國家尚未明顯 根據國際通行的老齡化標準——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7%即為老齡社會,14%為深度老齡化社會,20%為超老齡化社會——美國、日本、英國等已開發國家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然而,與這些國家相比,新加坡的老齡化速度更為迅速。 據《財經》雜誌報道,老齡化率從7%上升到14%所需時間,法國經歷了126年,瑞典用了85年,美國69年,英國46年,德國40年,日本24年,中國21年,而新加坡僅用了19年,這一速度凸顯了老齡化的快速進程。 老齡化已經成為許多國家面臨的最大社會發展挑戰,唯獨印度和非洲國家尚未明顯。
老齡化問題可影響到社會各個層面
在經濟層面,老齡化帶來的影響尤為顯著。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養老資金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這導致工作年限需要相應延長,以新加坡為例,該國計劃在2030年前將退休和重新僱傭年齡分別調高至65歲和70歲。王乙康表示,科技的進步減少了工作崗位對體能的需求,為年長者就業提供了更多機會,人工智慧的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人力,但同時也使得擅長人際交往的年長者在職場上變得更為珍貴。

圖源:FACEBOOK
在教育層面,王乙康認為,老齡化問題對教育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人們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和技能,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工作環境。因此,教育應延伸至行業和工作上的終生學習,他提到歐洲國家在終身教育和培訓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傳統,新加坡在推行技能創前程計劃時,積極借鑑了歐洲的經驗。
在退休保障方面,王乙康表示,即便年長者工作更長時間,退休保障的充足性仍然是關鍵。國家資助公民養老的方式越來越不可持續,新加坡採取的是個人、僱主和政府共同出資的系統,並為低收入或低存款群體提供額外援助,以確保每個人的老年生活得到保障。

圖源:FACEBOOK
在醫療系統層面,王乙康強調,各國應對老齡化問題,必須對醫療系統進行改革。在擴大資源和能力的同時,應轉向通過基礎醫療實施預防性護理,他解釋道:「預防勝於治療。比起人們生病時接受最好的治療,更可持續的方式是先避免他們生病。」新加坡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如增設親年長者設施、樂齡活躍中心等,以改善影響健康水平的社會因素。
新加坡與中國都面臨著相似的老齡化難題
在演講中,王乙康還提到老齡化問題對家庭結構和社會價值觀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家庭規模縮小,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逐漸弱化,社會對於養老問題的關注逐漸提高。在此背景下,各國需要共同努力,探索適應新時代的養老模式。
王乙康認為,新加坡和中國在應對老齡化問題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兩國可以互相學習、借鑑,並呼籲新中兩國繼續深化在人口老齡化領域的合作,共同應對這一全球性挑戰。

圖源:FACEBOOK
為了應對老齡化帶來的諸多問題,王乙康提出了以下建議:
加強國際合作,共同研究老齡化問題的解決方案;
借鑑其他國家在養老、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結合本國實際情況進行改革;
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共同為年長者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生活環境;
推廣終身教育理念,鼓勵年長者繼續學習,提升自身價值;
重視年長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及時的心理援助。
應對人口老齡化,新加坡這麼做
當然,由於新加坡本地華族生育率最低,為了保持新加坡人口的種族結構,移民主要仍是華人組成。但是,社會老齡化勢不可擋,新加坡政府已提出四個舉措,來應對超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讓新加坡人不論年齡多大都能過上有意義和快樂的生活。
保持勞動力活躍

從1960年到2021年,新加坡居民的預期壽命從65歲升至83.5歲,增加了近20年。過去,55歲退休的人只需準備10年的生活費,而現在則需準備近30年的資金。假設22歲至25歲開始工作,55歲退休,預期壽命83.5歲,這意味著在工作的30年內,必須存夠退休後30年的生活費。
工作不僅提供經濟基礎,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部分。新加坡提高法定退休年齡,保障工作權而非限制退休權。法定退休年齡前,僱主不能因年齡解僱員工;退休後,符合條件的員工可被返聘,合同一年一簽,直到68歲,否則僱主需支付僱傭援助金。
目前,新加坡法定退休年齡為63歲,將在2030年逐步提高到65歲;重新僱傭年齡為68歲,將提高到70歲。政府也在努力提高經濟產業價值和生產力,實現產業轉型,讓工作崗位和要求不受年齡限制。
提高退休保障
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是一種強制儲蓄機制。員工在55歲時可以提取部分公積金,剩餘部分則繼續存入帳戶,直到65歲時按月發放年金,以保障退休生活。
公積金繳交比例根據年齡調整,從55歲開始,年齡越大,繳交比例越低,這意味著員工到手的工資增加,但存入公積金的金額減少,導致65歲後的年金減少。
為了提高年金水平,55歲以上員工的公積金繳交率將逐步上調,最終實現60歲及以下員工的繳交率統一,60歲以上員工的繳交比例才會逐步減少。
改善社區環境,就地養老

新加坡提倡改善住房和社區環境,如增加無障礙出行設施。同時鼓勵年長者與年輕人混居,避免形成「老齡社區」。在一些老舊社區,政府正在建設新的住宅項目,社區內設有年長者保健區和活動中心,以及幼兒園,促進代際融合,有助於年長者的身心健康。
通過「健康SG」計劃,在社區內提供養老和醫療服務,該計劃旨在增強社區和家庭醫生的基礎醫療和養老保障能力;一些成熟社區的道路也進行了改進,將紅綠燈改為環島,並增加了減速帶,以確保過路車輛減速,提高年長路人的安全。
確保政府的良好治理
尤為重要的是確保政府的良好治理,這包括在城市規劃、經濟發展和醫療改革等方面進行前瞻性規劃和部署。此外,政府還需確保財政的正常運作,保持充足的國家儲備金,以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老齡化作為全球性的挑戰,各國都需要認真對待,通過加強合作、分享經驗,各國可以更好地應對老齡化帶來的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在北京論壇上的演講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視角,讓我們更加關注老齡化問題,共同為構建一個和諧、可持續的社會而努力。
